你好:游客欢迎登录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文 > 侨海故事 >

凤殇:痛苦、快乐交响曲

时间:2014-04-25 20:55来源:未知 作者:PAUL ZENG 点击:
京利 记者 刘和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琳娜》
京利 记者 刘和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琳娜》

 什么叫痛苦并快乐着,什么叫压力和责任,什么叫舍得,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体会和解读。在我的阅历和采访生涯中,还从未遇到过像许矼这样的“特殊家庭”,读了这个家庭故事,更能深切体味到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生命搏击。一旦一个人从与命运的搏击中汲取了励志这个精神营养素,那么这个生命和他的家庭将是何等的壮实、尊严和丰厚。舍得,是人生中谁都无法逃避的命运法则,它既能给你痛苦,也能给你力量;既能给你压力又能赋予你责任;既能给你挫折失败,也能给你期望与成功。谁能有效地的掌握和运用好这个法则,谁也就把握了命运的主动权或成为成功者。许矼的奋斗故事和他那不同凡响的家庭,不仅给这个多彩的当今社会生活展示出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命运指南…… 
 
       幸福的三口之家(从左至右)许矼、许晓晨、魏莹
                  钢琴——为生命鼓与呼
   之前,我从许矼那里获得一些有关女儿晨晨的支离破碎的故事,伴随着揣测和牵挂,小主人公在我心中总是朦朦胧胧时隐时现着,当孩子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为这个闺女能有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和幸福的家庭,感到庆幸。孩子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她的生命轨迹,更让我们为之扼腕、赞叹。许晓晨,许矼的“脑瘫”女儿,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与人对视时有些斜睨,但目光中不时闪烁着一片纯真、喜悦、自信和期盼的光彩。稚嫩的脸庞上贴着文静和淡雅。孩子个子不高,大约1.5米左右,经许矼介绍后,其夫人魏莹和女儿晨晨彬彬有礼地与我这个不速之客,打了招呼。初次见面,在仔细打量这位娇小的女孩儿时,我疑惑半天,从面相上看去,怎么看也就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嘛。孩子除了左腿卷曲,行走一拐一瘸外,其它地方似乎没有什么不正常的,晨晨妈妈魏莹看出了我的迷惑,“晨晨是1989年2月11日出生的,今年24岁了,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里通过练钢琴、学英文、打日志和不间断的进行肢体康复锻炼。”
      晨晨借助钢琴的弹练,增强了手指与大脑的协调能力.
  实际生理年龄与当前的相貌不一致,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多见的,我的阅历告诉了我这点。妈妈魏莹的介绍,让我想起央视台曾经上过一个有关残疾人励志的节目,其中全国观众都熟悉的一个残疾人——盲人阳光这个男孩儿,他在电视屏幕里一展动人的歌喉,不亚于专业歌手,尤其他那独特的模仿秀,堪称一绝,令电视观众赞叹不已。在残疾人的这个特殊的群落中,不乏奇才异能者。晨晨这孩子,会不会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哪,我带着探究与姑娘聊了聊,为什么要学钢琴?将来是要做钢琴家吗?孩子一字一句慢声慢气地回答我说:“其实我学钢琴,不是为了考级,就是自娱其乐,好听,好快乐!很充实,这是我的爱好。”会弹些什么曲子?能弹两首让伯伯欣赏下吗?要欣赏自己的钢琴弹奏,这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晨晨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立马坐到钢琴旁,打开琴盖,她告诉我会弹克劳斯等练习曲和中国名曲“梁祝”等曲目。随着晨晨手指在琴键上滑动,一首节奏鲜明的外国钢琴练习曲,铿锵有力的迸发出来。纯真无暇的音色,奔放流畅的琴声,一下子就把我锁定在钢琴旁。我静静地聆听着,感受着,回味着,旋律优美的琴声,不仅把我带入了另一个境界里,而且同时,我更能感到此时此刻的晨晨,全身心也已沉浸在乐曲声中,随着她那在键盘上快速滑动的手指,从指尖里迸发出来的每个生命强音,都强力的叩打着我们的心扉。晨晨妈妈-魏莹和爸爸许矼所述24年前的那一幕幕锥心刺骨的场景,不断被琴声拉回到我眼前,而许矼毫无顾忌的真心倾吐,更让人震撼和感佩……
                 抉择——痛苦中担当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心态。”许矼在创业“救家保女”谋划运作上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而且漂亮地做出了一系列的“完成靠自己,完善靠朋友,完美靠对手”的动作。
  “我心里一直有个秘密,除了当年帮助我的那个朋友外,你应该是知道这个秘密的又一个,这个秘密在我心中藏了20多年了,我不想让它永远不为人知……”许矼一边握着方向盘开着车,一边喃喃道,断断续续地欲要向我倾吐着什么,车里只有我俩人,鉴于我们是过去的发小,一个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小伙伴,看得出来,他似乎更愿意把心里重要的话讲给我听。之前他已跟我说了不少有关孩子的故事,这会儿他那略带凝重忧郁的神情,让我隐约感到他内心中似乎还有什么重要隐情久藏未露,车子在京城的大道上行驶着,我打开录音笔,静静地收录着一段让人纠结而心碎的往事……
   1988年,早就从北京法院系统退职下海经商的许矼,得知妻子身怀双胞胎的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与他一同搞外贸的同事和朋友们也为他感到高兴。此时的他正和同伴们在云南搞松茸、虫草的收购,然后做一些出口贸易。热衷于外贸工作的许矼,乐此不疲的奔波在全国各地。每每想到可爱的双胞胎将要出世后的愿景,在外地打拼的许矼心里甜滋滋的,浑身都是劲。已身怀六甲7个月的魏莹在北京家中安心静养,满怀着喜悦等待即将做母亲那个时刻的到来。期间,她没有到附近划分区域的医院去做围产保健,由于许矼的父母家离一家著名的大医院不远,于是通过熟人关系在远离自己住址的那家医院做围产期的保胎医检,怀上双胞胎的魏莹,成为双方家庭重点保护对象,两家老人们特别高兴,都盼望着魏莹能顺产抱上可爱的孙子(女)。然而事不随意,天不如愿,当魏莹怀孕到8个月时,身体出现异常反应,强烈的早产征兆,为后来的悲情,发出了不详信号。果不其然,1989年2月11日,一对共6斤重的双胞胎早产女婴提前四周呱呱坠地了。“这两个孩子抱在胳膊弯里,还没有胳膊粗,身子都看不见。”这是当时许矼看到两个小家伙是的感受,心里好似打倒了五味瓶不知什么滋味,夫妇俩人怀着忐忑不安,亦喜亦忧的心情抱着两个女儿回到家中,一两天后,夫妇俩人发现孩子有些不对头,于是赶紧送到医院检查,鉴于早产儿太小体弱,院方立刻将孩子送进保温箱内喂养观察,医院配置的是进口保温箱,每小时收费5元,一天24个小时,按100天计,其经济压力可想而知。许矼自离开法院在贸易中心工作,月收入100元多点,比法院的工资虽然略高些,但两个婴幼儿成月住在医院的保温箱里,再加上医药费等,靠俩口子这点工资收入,来支付医疗保健费无疑是杯水车薪。见此状,俩家老人们伸出援手,经济上给予了支持和补贴,才得以保住了这对双儿。俩个孩子一重一轻,小双体轻情况略好些,大双体重问题严重些,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许矼、魏莹夫妇俩人将大小双接回家中,小双放到许矼父母那里,请了保姆带并继续用药对孩子进行治疗,大双,许矼、魏莹夫妇俩人自己带,出生三个月了,大双出现严重的黄疸,再次入院住进儿科,数次来孩子出生的医院看病,那里的医生和护士都很熟了,对孩子的情况也十分了解,经过进一步诊断检查,医生才毫不隐讳告诉了许矼、魏莹夫妇一个事实,这个孩子有问题,“脑瘫”、是个残疾儿。听到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医学词汇,竟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时,许矼、魏莹夫妇俩人顿时晴天霹雳,五雷轰顶,脑子一片空白,如坠冰崖,孩子怎么会是这样的哪?!他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然而面前的一切又毋庸置疑。出生90来天的小苗苗,已在父母心田扎下根,血浓于水的亲情,化作强烈的责任感,一定想办法治好女儿的病,夫妇俩人轮流在医院守护大双一个来月,可是来回住院,总不见孩子好转,许矼忍不住的去找医生寻求答案,医生告诉他,是你们夫妇血型不好,魏莹是O型血,许矼是AB型,这是妇产医学最忌讳的婚配血型,临床实践表明,这两种血型婚配后生出的孩子容易产生溶血儿甚至可能导致婴儿早产,早产儿脑干发育不全,极易造成残疾,有1%的概率。这是个医院和个人均有责任的悲剧,尤其在怀孕期间,许矼、魏莹夫妇还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孕妇围产按当时属地化分的相关规定,应就近医院做,一套完备的登记手续,可以保障孕妇围产期内按程序做完所有项目检查。但与所有患者家属一样,为了孩子,许矼、魏莹夫妇把眼光投向条件好的大医院,经熟人介绍到非属地医院进行围产检查和接生,囿于医疗体制原因,在外来非正常途径入院的情况下,围产保健程序便简化省略了许多,以致造成疏漏,如按照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完全可以查出端倪,然而错过机会,没有查。让家长难以接受是当孩子出生后第一时间,对有着临床经验的接生医务人员来说,通过对孩子体态、动作、眼神、面相的观察,不可能不知道孩子是否正常。后来据医院一位医务人员告诉许矼夫妇,孩子一出生时,实际就已经发现有问题了,只是碍于“特殊情况”没给家属讲,隐瞒了真相。如果当时院方对这种残疾儿进行果断处理,对社会将是一种幸运和责任。为什么这种情况医院不愿意在孩子出生第一时间告知家属哪?事后一位好心的医务人员悄悄告之许矼和魏莹夫妇,医院有个硬性考核指标既“新生儿死亡率”,考核你妇产科“新生儿死亡率”多少多少,如果当月出生婴儿死亡率超标,说明你妇产科前期围产保健工作没做好,奖金扣完,荣誉受损,科里的人都不愿去“冒这个风险”。基于这个内在因素,妇产科和医院怕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对孩子早产出现的问题秘而不宣,待出生拖几个月后,才告诉家属真相,由家属去处理。怎么处理?无非是继续抚养俩个“脑瘫”残疾儿,要么做出“极端处理”。对一个收入并不高的家庭来说,无疑沉重的包袱莫过于这两个残儿啦。
  医院的人曾对许矼坦言道,孩子不能留,否则将来是个很大的包袱。对孩子的情况作了全面了解后,许矼心里十分纠结和矛盾,因为是托朋友进的医院围产接生的,按理说医院是有责任的,但又不能因此去追究其责任,这样容易伤了朋友,许矼、魏莹夫妇俩人并不甘心,他们在北京、在全国找了不少的专家医生对孩子进行诊治,为此,小双-晨晨先后5次手术,最大的一次是从颈椎到尾椎开刀,至今,还留下一道长长的手术刀口疤痕贯通后背。几个月的抚养,给许矼、魏莹夫妇俩人带来巨大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俩个孩子的治疗和康复都需要大笔的钱,都得靠这个家庭自己去解决,而魏莹则全身心地扑在抚养孩子的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将来孩子能否站得起来?能否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学习还不得而知。一对双出生几个月后大双取名许晓星;小双叫许晓晨,许矼父母照顾小晨晨,已搞得两位老人身心疲惫,难以为继。许矼、魏莹夫妇俩人带小星星,也是费神耗力,艰难维持着。许矼母亲多次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开始坚持要把孩子抚养下去,可当许矼看到父母家和自己的家庭分养俩个残疾儿不仅不见好,而且还必须承担着经济、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长此以往,两个家庭难免不跌至崩溃的边缘,痛苦残酷地折磨着许矼一家,面对这样一种没有希望的苦苦挣扎,最后恐怕是毁掉两个家庭,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许矼心中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他很清楚如同搞企业一样,工厂下线的产品,若是不合格,理所当然必须淘汰。可这是两个小生命啊!更何况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亲骨肉啊!不同于产品啊!怎么办?是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将孩子继续抚养下去哪?还是毅然决然忍痛割爱,果断放弃哪?如果摒弃俩个残疾儿,无非是用今天的悲苦取代昨日的痛苦。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时间不等人,10个月的孩子不断地去医院检查诊疗,几乎有5个月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残疾病症愈来愈明显,在许矼和魏莹的感性与理性的博弈中,俩人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情况。许矼一人常年在外面跑生意养家,魏莹为了孩子则早已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她那时可是北京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外销员,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现在只能全身心扑在残疾儿的养育上,家里为此还请了两个保姆,一个在许矼父母家带大双星星,一个在自己家里帮魏莹带小双晨晨,其压力可想而知,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命运,给他们夫妇出了个必须做出决断的难题,许矼把两个孩子做了比较,大双星星残疾的严重程度胜过小双晨晨,“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只有舍一个留一个,力争减少一份痛苦,长痛不如短痛,否则连父母家和自己的家都会被俩个残疾儿在折磨中毁掉。于是,在征求了医院等方面的意见后,许矼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放弃了小星星------。回忆当年那难忘而锥心刺骨的一刻,泪水再次盈满许矼眼眶,他强忍着失去爱女的哽咽,告诉我这么多年来,只要一想到自己在一生中扮演了过上帝的角色,为小星星安排了离去的决定,他就会忍不住地背着家人偷偷在角落里暗中哭泣……他发誓要凭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外挣更多钱养好小双晨晨和个这个家。他把对大双星星深切的怀念和爱,毫不保留的全部倾注在晨晨和这个家庭中。
  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经过数年努力打拼和积累,在确立了以工作装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为主的发展方向后,1994年许矼在北京通州区郊区农村租一厂房,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北京富澳德服装公司。
              许矼创建的“富澳德服装公司”
 
 
             富澳德公司历年生产的企业工装部分产品
  从此,家庭、事业和孩子,都在喜怒哀乐和富澳德服装公司的发展的融合中,不断腾升……
                康复:为残儿提炼生命
   男外女内,许矼、魏莹夫妇身上这一传统文化思想基因,早已化为现实生活中自然常态的分工。自富澳德服装公司创立后,许矼一门心思扑在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经营上,妻子魏莹则全力配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夫唱妇随,在面对要生养“脑瘫”残疾儿一辈子的现实面前,依然是那样井然有序。大双星星在万般无奈之下,忍痛割爱,被“送走”了。留下的小双晨晨则成为许矼、魏莹夫妇全家的唯一寄托,在晨晨的医疗诊治的记录中,医院诊断为轻度“脑瘫”,生活中的晨晨一举一动,也让许矼、魏莹夫妇俩看到孺子可养也,可教也的希望,为了给孩子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让其尽快康复,他们遍访京城,寻求名医,再找到一位留学归国后专治残疾儿的专家那里,他们获得了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医生告诉他们:可通过给孩子长期系统的做康复训练,或许能出现奇迹。医生的话犹如一缕阳光顿时照进被阴霾笼罩多年的许矼、魏莹夫妇心灵中……
 
  采访中,魏莹告诉笔者:许矼在他们家里几个姊妹中,他是最坎坷、最不顺,也最顽强不屈不挠,为了这个家,多年来不知疲倦的奔波全国各地,晨晨1岁多查出来是脑瘫,当时根本站不起来,医生一看就说你这孩子特别重,恐怕这一生在床上瘫着了。我一听,“脑瘫”一下子就傻啦!顿时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后来通过弟弟的关系,我认识一个同仁医院专门做小儿脑瘫治疗的大夫,请他来家里看了看,说主要就是康复,不要去扎什么针灸和按摩,那是辅助的。但我什么都没放弃,吃药、扎针灸、按摩、康复训练一起上,我那三年什么都没干,天天在弄孩子,按正常发育,孩子1岁多该能坐起来吧,就是坐不起来,要让她坐起来,你得拿被子枕头把她包上才能坐起来。后来就进行康复训练,还真管用,一下子就把我的信心提升了。我、保姆、还有她爷爷,我们三人,给她做康复运动,必须三个人,一个板脑袋,一个人弄两条胳膊,一个人弄两条腿,一天做五次,除此之外,按医生给你定的康复计划,光爬就1000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呐?在许矼、魏莹夫妇家里,最长的距离才十来米,1000米,得多少趟。为了锻炼手的动作,从捡拾绿豆开始,100颗豆子要近2小时才能一粒粒捡到另一个盘子里,然后重复再重复。从晨晨1岁半开始,魏莹每天让她在家里爬行,10多年来魏莹没让孩子上学,每天一大早起来,魏莹头都顾上梳,脸也顾不上洗,就给孩子做康复运动,“一干就干到晚上,可累啦,但特别有效果。还幸亏这康复,康复多年后,一下站起来了,立、翻滚、伏爬,3岁的时候就能迈步了,开始一米左右往返,以后距离逐步拉长,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我就特认这个,到上学了,还在练呐。10岁以后效果不是很明显啦,到了十一二岁,也就这样了,我想不行,得要孩子上学啦,得走上社会啊,不能光待在家里呀。”
  骨肉血脉难割舍,可怜天下父母心。魏莹为残疾女儿所付出的辛劳终于让她看到了希望。于是,魏莹借过去在外贸单位工作时的英文底子,开始在家里教女儿晨晨学认英文,英语录音磁带一放,晨晨就一动不动的听的特别专注,当时她也不知道英文单词,但时不时给你迸出一两句英文来。在家里学习简单的算数和英文,到了12岁了,康复的情况也不错了,在许晓晨的一日生活制度里,她自觉遵守爸爸、妈妈为她量身定做的作息表:早上7点起床,刷牙、洗脸,穿衣服吃饭,8点至9点开始写时间表,练琴练到10点半;10点半到11点半,读养生和英语的书、写字抄书-读者文摘;11点半到12点作业;上跑步机锻炼,蹲起、起跳,仰卧起坐,12点半吃午饭;午后1点半到2点半打字,打日志;3点写日记;4点到5点再练琴。问她:一天的生活、学习内容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你觉得累不累啊?她说:“有时挺累的,虽然很累,但是很快乐,很有收获,很有意义。”
  在家里给孩子做一系列心理和身体的康复运动过程中,许矼、魏莹夫妇始终没有忘记考虑让孩子进正规学校读书,长知识,为了避免孩子在一般学校里心理上再受到伤害,他们在住家附近找了一所特别好的私立学校——“北京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在与学校商量妥帖后,根据晨晨的实际情况从四年级上入学起步比较合适,由家长陪读,后来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适合晨晨的学习进步。在四年级里,12岁的晨晨显得大些,那时的她认字特别多,书给她看,都能认得读的出来,就是不能写,手不行。在课堂上听写100个字,别的孩子能顺利写下来,可晨晨只能写下3个字,非常吃力。费劲的书写练习,伴随着的是无法逾越的煎熬和孩子的眼泪,学校老师对这个特殊学生给予了极大的体贴和关怀,经常鼓励晨晨说,你就是写一个字,老师也给你评判。
            每天坚持在妈妈的帮助下进行书写
  由于残疾儿书写时,手不随心,笔不随意,刚开始在方格本子上,晨晨总是还找不到格子的正确位置,字被写到方格的角落里,成了一坨。“想想真的太困难啦,上学陪读,勤学苦练到后来百词听写,得到优胜奖。我们惊喜的不得了,我就是想把孩子放到普通学校里,让他适应环境,我也没跟老师要求对孩子给予特殊照顾,学费也特别贵,没想到孩子特努力,都让老师感动的掉眼泪,说“(许晓晨)是我们学校的榜样,说你给我们学校弄个活教材。”回忆当年孩子在学校的经历和表现,魏营的脸上大写出幸福和满意。学校把小晨晨视为全校中,唯一一个身残志不残,励志图进,不放弃、感恩的榜样。从小学到初中,孩子是这样的,高中三年,晨晨依然始终不渝,快要高中毕业时,因为是残疾儿,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能参加正常中考,一天,晨晨问妈妈:我能高中毕业嘛?不参加中考不能有高中毕业证了吧?魏莹也在一直考虑,女儿即将毕业能否拿到高中毕业证的问题,女儿能有这样的思虑,说明心理和身体的康复都是比较成功的。不能让女儿对此有失望和绝望的感觉。她十分肯定的回答女儿:“你怎么这样说呐,你初中不参加中考,那怎么上高中了呐,放心!你肯定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为了落实对孩子的承若,魏莹专门到学校找老师商量此事,她大胆地给学校提议:“你们给孩子做个“毕业证”,孩子可看重毕业证呐!毕竟孩子努力了这么多年,她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孩子,你们给他盖个学校的章,有个认可,就行了。”老师一听家长居然有这样荒唐的念头和建议,不禁哑然失笑,但又十分理解:“你说什么呐,我们早就孩子的毕业问题,上报教委报备了,要给孩子办正式毕业证,学校有特殊名额,这个特殊名额肯定给许晓晨。这孩子对我们教育太有帮助啦。”学校及老师们对晨晨的重视和关爱,让做妈妈的魏莹,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学校光荣榜上的许晓晨
  毕业典礼时,在全场响起的一片热烈掌声中,许晓晨在妈妈的搀扶下,一步步走上主席台,领到盼望已久的高中毕业证,这一年许晓晨21岁,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攀登到了一个特殊的生命高度上,她为与她有同类状态的小伙伴们,竖起了体残心不残,不畏艰难,励志向上的标杆。
         颁给全校唯一残疾儿许晓晨的高中毕业证书
  “我就是觉得一个人身残了,但不能志残,活着就得自强不息。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要快乐,就是要享受,就是活着有滋有味,要充实。”晨晨心中细语的纯真袒露,连同那首她早已熟练弹奏的《梁祝》钢琴曲,把我们一同带进开心快乐的精神家园……
  晨晨不屈不挠,励志奋进,乐观向上的精神成果,是在父母给力,社会关爱的滋养孕育中实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和全社会不断为之努力吧!让这首脍炙人口歌声,不断转化为像晨晨一样孩子们眼中的幸福!
笔者感言 据了解,国内目前有超过6000多万残疾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层面,许矼因孩子的关系,曾经认识了几家有残疾儿童的家庭,但他们都没坚持下来,婚姻破裂、家庭不和、单亲跑路、孩子送到福利院、农村、培智学校……许矼为那些家庭感到心碎,挺过一时容易,坚持一世太难。为了这些残疾儿,不少家庭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在没有尽头的责任道路上奔跑,一路上要和生活抗争,和社会抗争,为那离不开监护的生命,争取更好的环境。在努力前行的过程中,熟悉的朋友离开了,可能的机会放弃了,在缺乏社会保障的环境里,每每被经济恶化的噩梦袭扰,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众多这样的家庭中,有几多可以听到家人的欢笑声哪?这类家庭永远的痛,不是为外人所能体味到的。许矼为此也曾抑郁、逃避、崩溃、甚至想过一了百了。他非常理解这类家庭的挣扎和苦难,也理解他们最终的抉择,人心是肉长的,面对残疾儿的家庭,谁能不挣扎、彷徨、痛苦,不能自拔哪!庆幸的是许矼的父母养育并教育了他,才使得他仁爱、坚强、豁达。在许矼心中,庆幸妻子魏莹比他更坚强、更韧性十足,帮助许矼爬出泥淖走向阳光,使其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再惧怕直面人生,积极生活,让许矼有了更多的朋友。通过努力工作,促进创办的企业更加稳定和不断发展,说到底,经济来源是一个家庭的命门和基础,但有了经济保障也未必能让家庭保证快乐,这就是现状。按照许矼的感受:“走过了这一切,最大的满足就是伏案工作时耳畔传来的妻子和女儿朗朗笑声,是的,她们的笑声从来就没间断,我很心安。
(责任编辑:PAUL ZENG)
顶一下
(6)
10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