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欢迎登录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文 > 海外侨民 >

在德国感受节约

时间:2014-01-19 16:58来源:未知 作者:PAUL ZENG 点击:
今年8、9月份,我有幸成为常州市境外公共政策决策高级研修班的一名学员赴德国学习。在二十多天的学习生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德国是如何讲究节约的。 一、节约就是自然 经过十
  今年8、9月份,我有幸成为"常州市境外公共政策决策高级研修班"的一名学员赴德国学习。在二十多天的学习生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德国是如何讲究节约的。
  一、节约就是自然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开始低空盘旋在德国法兰克福上空,我带着好奇的心、睁大眼睛透过飞机舷窗向下探望。映入我眼帘的是大片的森林、葱翠的田野和散落其中的尖顶屋舍。我耐心地等待并继续搜索着想象之中德国城市风景的出现,但飞机却在绿野中降落了。当接我们的大巴驶上去北威州科隆市(同属法兰克福大区)的高速公路时,我发现我们依然穿行于森林之中,更令我惊讶的是公路两旁生长的并不是像国内那种人工种植、修剪整齐的花草树木,而是自然生长的灌木野草。在接下来的日子,无论我们在德国如何走南闯北,发现情况都是如此这般。后来,我请教当地公务员才知道无论是德国政府还是德国公民都是十分讲究节约的。森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它的自然净化作用来降低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而高速公路两旁保持自然生态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对公路的绿化和维护成本。虽然繁华的科隆市地处欧洲交通要道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几乎一半的城市面积都被草地、公园、森林以及溪水覆盖着。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城市。整个北威州也是这样,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是森林,三分之一用于农田耕作,仅余下最后的三分之一用于建筑房屋供企业商店生产经营和人们居住。
  当地公务员还告诉我们德国现在广泛采用的这种"大自然治污法"是他们走了"弯路",交了"学费"才学到的。就拿流经科隆闹市的莱茵河来说,这条河在20世纪70年代时,被戏称为"欧洲下水道"( 
莱茵河全长1390公里,流经奥地利、德国、法国等数个欧洲国家,其中大约860公里在德国境内,并被德国人视为"父亲河")。为了治理河流污染,他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来筑堤坝、截污流。后来他们发现虽然控制污染源是治理的关键,但没有筑起堤坝的自然河道更易治理,水质更易净化。他们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来重新恢复自然河道,并让草木绿化河岸。所以现在我们在科隆看到的莱茵河是碧波粼粼、风光秀丽的。
  二、节约充斥生活
  我们上课的地点是北威州政府设在科隆市的行政管理大学,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地方公务员的院校。我们的主讲人是已过中年的霍夫曼教授。上课的第一天翻译就对我们说:考虑到中国人不喜欢直接饮用自来水,所以学院专门为我们购买了大瓶装的净化水,但要求我们喝完了不要随意把瓶扔掉,学习结束时要退回商店拿回几欧元押金的。当时我们觉得这位已在德国呆了十多年的北京小伙子真是小气。在学院学习的最后一天,大家在既隆重又简捷的结业典礼上拿到各自的结业证书后,便兴高采烈地准备离开教室去学院附近的中餐馆聚餐了。这时我们看到霍夫曼教授环顾教室四周后,先把教室的灯全都关了,然后又把我们喝剩下的一瓶瓶净化水抱在了怀里。我们猛然想起翻译曾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心中不禁有些愧意,于是我也跑过去拿起瓶子。我们出了教室就进入了花园,只见霍夫曼教授把怀中的瓶子全都放在了一棵小树下,在我们疑惑的眼光中仔细、熟练地把一只只瓶盖拧开,将水倒在了小树根部。这时,我们这群来自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国度的中国人倍感羞愧!后来我了解到,德国人从小接受的并不是繁琐的理论说教,而是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吃空你的盘子"这样一句简单的口头禅,并由此从小就养成了处处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节约就是传承
  在科隆,我们除了在行政大学上课外,还把课堂搬到了北威州多个城市的一些政府部门。我们去的这些城市的政府部门并不集中在一起办公,各个部门的办公楼都分散在城市各处。这些办公楼很美观整洁,但其建筑风格各异,楼层也有高有低。后来,我们才得知这些政府部门的办公楼竟然都是改造而来的。例如科隆市房屋建筑管理局,虽然掌管着从行政机关到学校、幼儿园的房屋分配权以及全市房屋建筑的管理权,但他们的办公大楼原来是一个倒闭工厂的大厂房,政府收购后进行了改造和再利用。
  在学习期间,我们还赶上了科隆举办数码技术大会展。据翻译介绍,法兰克福的会展在德国甚至欧盟都是有名的。但法兰克福会展基本上都是在科隆举办的,地点是科隆的一个卫星城市-------杜伊斯堡市(DUISBURG)。这座小城原来是一座内陆港口城市。随着海陆空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小城渐渐失去了原来联接海陆的优势以及物资中转功能,在上世纪末彻底萧条、沉寂了。但我们到访时看到的却已是一座重新焕发活力的新兴会展城市,并且还是科隆市政府对旧城改造引以为豪的一个成功范例。城内原来被荒废的一个个物资贮存仓库经过简单改造后变成了会展馆。小城昔日行船如梭的一条条小河,如今也成了调节内陆水位的枢纽。因为小城环境悠闲舒适,一年四季都举办各种会展,所以吸引了不少富庶移民到此落户。近几年,政府为了解决小城保护与增加城市功能之间的矛盾,只是在小城港口的外围逐步建造了几幢现代化的商务楼和一座立体停车场。
  在德国的日子里,我们的翻译几乎天天都要提到科隆大教堂。这是一座让科隆人十分骄傲、雄伟壮观、具有歌德式风格的建筑物,也是科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一座幸存下来的建筑物。让我惊讶的并不是它的古老和闻名遐迩,而是它的建造。从1248年总主教提议,经由大教堂会议决定建造到1482年普鲁士国王为共奠基,共历时594年。其中它的主建筑--高耸入云的双塔建造是德国几十代人花了300年的时间,按照同一张图纸,"前仆后继"建造出来的。这实在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在出国前就听说德国人工作严谨是世界出名的。到德国有了上述见闻才体会到德国人严谨的又一层含义。德国人能遵循一个不知道多少代前的祖先画出的蓝图一代接一代地不懈努力,决不轻易"推倒重来",这可能就是德国能在短短的六十多年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四、节约发展互助
  德国是欧盟目前27个成员国中最大的一个经济强国,德国的实用技术世界领先。我想这可能与德国十分重视科研技术在节约方面的应用有关。在德国,无论是我们下榻的宾馆、游玩的商店、拜访的各个政府部门办公楼,还是居民住宅,所到之处的建筑不仅给人以历史感,还给人以"牢不可破"的坚实感。所有建筑物的墙体都非常厚实,所有建筑物的门数量多而且非常笨重。起初我认为德国人太浪费了,那有把房子造成大保险箱似的道理!可后来才知道这是德国一直坚持研究减少建筑能耗的一项重大成果。厚墙、厚窗、多门(大门不直接通室内外,而是通过开设多道门来进行隔离,室内楼道也会间隔设门)可以使建筑物达到一劳永逸的最佳保温效果,从而降低建筑能耗。近年来,他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效果,又研究出了新的办法。就是在建筑物厚实的墙体上再刷上多层高科技的保温涂料。如今在德国,凡是新建造建筑物的窗子上都停止使用双层玻璃了,开始用上了运用科技新成果,充有多隔层惰性气体的三层玻璃了。科隆环保局的政府官员还告诉我们,随着世界能源的紧张,他们的这项节能研究还将一直进行下去。
  二十多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德国的这段日子里有许多让我难以忘怀的经历,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有些记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但是德国的节约理念让我感慨、使我震惊,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心!
(责任编辑:PAUL ZENG)
顶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