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fairness is overall efficiency, and efficiency is local fairness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inevitable course to the future for the world By Liu Haofeng 作者:刘浩锋Liu HaoFeng 亚洲新闻周刊Asia Newsweek

《华讯社》短评:刘浩锋博士的“和学”体系二十年的研究,巳经达到“极致。这篇文章只是整个“和学理论体系”的一小部份!“和学改变世界!世界需要和学!和学化解危机”是这研究体系的精髓。世界大同无战事,宇宙将是更精釆。推荐作者的联系方式在文章后面。大家收获满满是总编的幸事!

Brief comment of Xinhua News Agency: Dr. Liu Haofeng’s 20-year research on the “harmony theory” system has reached the “acme”. This article is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whole “harmony theory system”! “Harmony and learning change the world! The world needs harmony and learning! Harmony and learning resolve the crisis” is the essence of this research system. If there is no war in the world, the universe will be more splendid.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recommended author is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It’s a blessing for the editor in chief!

文章摘要:“率极均衡原理”指出:当资源配置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极致时,必然要求向实现社会公平,趋向整体系统的均衡,提出“公平是整体的效率,效率是局部的公平”这一精辟经济学观点,实现经济学上次微观与宏观的逻辑统一,达成经济现象中效率与公平的动态互补转化关系。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states that when resource distribution pursues maximum benefits to the extreme, it is inevitably required to turn to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airness and tend toward the equilibrium of the overall system. It puts forward an insightful economic view that fairness is overall efficiency, and efficiency is local fairness, so as to realize the logical unification between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chieve the dynamic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economic phenomena.

关键词:效率极致择优不优悖论共同富裕

Key words: Ultimate efficiency Paradox of pursuing local maximum benefits causing overall minimum benefitsCommon prosperity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is the theoretical discovery and contribution of Liu Haofeng, the founder of China’s “harmonious theory“, in his fifth volume of Principles of Economic Science, i.e. Ideological System of HarmoniousTheory in 2010. It is a necessary suppl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a great transition for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made byProfessor Mao Yushi, a famous Chinese economist, in the field of microeconomics.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indicatesthrough rigorous demonstration that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pursues supreme local interests and achieves maximum benefits in the field of microeconomics, which leads to overall long-term minimum interests in the field of macroeconomics and finally gets into the paradox dilemma of polarization and periodic economic crisis. The “Nash equilibrium principle” mathematically demonstrates the “prisoner’s dilemma”,and fully proves Adam Smith’s Theory, that is, everyone proceedsfrom the purpose of self-interest i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ultimately the whole society reaches the effect of altruism, whichis an untenable paradox. However, the fact is that everyone only proceeds from the purpose of self-interest, which may benefit oneself locally in the short term, must brings a vicious circle of mutual harm to the society in the long term, and eventually leads to a systemic crisis that neither benfits oneself nor benefits others in the whole society. This also proves the argument of Professor Mao Yushi in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everyone pursues maximum benefits and finally the whole society achieves maximum benefits, which is not logically tenable. The fact is that everyone pursues maximum benefits, which leads to minimum benefit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at is, which leads to polarization and cyclical economic crisis or social revolution.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statesthat when resource distribution pursues maximum benefits to the extreme, it is inevitably required to turn to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airness and tend toward the equilibrium of the overall system. It puts forward an insightful economic view that fairness is overall efficiency, and efficiency is local fairness, so as to realize the logical unification between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chieve the dynamic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economic phenomena.

This theory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although it is not widely known. However, on December 29, 2018, Liu Haofeng was selected into the 1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Economic Personage and received the only “China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Person Award” of the year due to his economic theory called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in the “2018 China Economic Summit Forum and the 16th Annual Conferenceof China Economic Personagejointly sponsored by China Economic Personage Network, Global Times Newpaper Office, China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World 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and other institutions.

Tenable conditions for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and the paradox of pursuing local maximum benefits causing overall minimum benefits

In order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Mao Yushi, which is the basic scientific theory 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transactions inmicroeconomics.

Figure 1: f(x)>g(x)

Total grain yield W

x fertilizing amount

y grain yield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takes fertilization distribution as an example. In case of a given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two pieces of land, how to distribute it can maximize the grain yield. The two pieces of land are different in size and soil texture (fertile and poor soil). There are 50 kilogram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How can it be distributed on these two pieces of land to maximum the grain yiel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one kilogram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s reduced on land B and added to land A, because this kilogram of chemical fertilizer can make land A yield more grain than make land B yield grain. In order to yield more grain,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is continously reduced on land B and added to land A. It turns out that the total grain yield is increased. This reasoning is tenable in terms of local systems.

As the transaction basis of Western microeconomics,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Mao Yushi only settles the problem of local maximum benefits. If we only remain at the micro level, only focus on maximizing our own interests and ignore others interests, andcan’t expand logical domains and extend reasoning, it is inevitable for land A and B to fall into the state of polarization. Lets suppose A and B are individuals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 state of polarization between A and B is the paradoxical pattern of class antagonism. Historical experience exposes that this will lead to a vicious circle of history for the revolution. This phenomenon can be called “the paradox of pursuing local maximum benefits causing overall minimum benefits“.

Why do we focus on local short-term interests and ignore overall long-term interests? This is because we analyze and handle the problem in the way of formal logic thinking, suppose that land A and B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do not dialectically regard those two pieces of land as a whole in terms of soil. It is this choice to pursue local maximum interests that makes land A become more fertile and land B poorer, so as to result in the imbalance of the overall pattern and the outbreak of polarization crisis.

It is a partial opinion for free market economy claiming to address efficiency rather than fairness. In fact, only when ultimate market efficiency turns to social fairness by coordinating and exchanging the cycle between market efficiency and social fairness can market economy avoid cyclical economic crisis and lead to overall efficiency. Only when ultimate social fairness turns to market efficiency by protecting and encouraging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can market economy avoid rigid economic crisis. The whole and part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macroeconomic regulatory and market economy are the two legs of the healthy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which can not be regarded biasedly.

Logical basis of “common prosperity”: why does ultimate efficiency must turn to overall fairness

50 kilogram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s to be optimally distributed on land A and B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Lets suppose that it is distributed to land A and B evenly. Generally, if one kilogram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s added to land A, land A can yield more grains compared with land B. Therefore,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that is supposed to supplying to land B is used on land A, which can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This is one aspect.

There is the other aspect. When the marginal benefit decreases, we will stop fertilize land A and shall fertilize land B. In a limited system, if there are only two pieces of land named land A and B, we must fertilize land B. In the same curve, if we take land A and B as a correlated whole to analyze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or to explain macro problems, the decline of marginal benefit means that chemical fertilizer must be distributed to land B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grain capacity of of 50kg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the grain yield of the whole land, thus narrowing the grain capacity and gap between land A and land B. Land A and Brepresent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he elite and the civilians. Chemical fertilizer represents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national macro-control such as national finance.

This transition is that ultimate efficiency turns to overall fairnes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is transition process corresponds to socio-economic ecology, which is a process toconstantly change and narrow differentiation. Its policy introduction is required to grasp a quite superb skill. The state can not strangle efficiency in the name of fairness in development, while it should protect effiecient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state should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narrow differentiation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national policy regulation, social welfare and transfer payment.

Governing a country is like cooking a meal. In specific social practice, the state and society shall be prevented from swinging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extremes, resulting in huge losses of social costs. There is Yin in Yang, and there is Yang in Yin, asChinese cultural philosophy goe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efficiency is gradually developed in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airness, and fairness is constantlypromoted in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efficiency.

Value and time signific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The reason why Professor Mao Yushi did not discover this truth is that he adopts  the discrete analysis method of formal logic, and focuses on micro problems instead of extending this problem into macro problems. If the problem is extended into the social macro problems, there will be a logical paradox. Paradoxes make no sense in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formal logic. This is an inherentlimitation of his logical thinking mode.

In other words, the conclusion he demonstrates is only applicable to the system he defines. Once beyond his logical domain, there are often paradoxes. The logical domain of this limited system does not completely correspond to the objective society. This domain can only explain some economic phenomena.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scientific paradigm and scientific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West relying on formal mathematical logic must be improved by relying on the dialectical logic too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way of Heaven,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hat does it mean that Professor Mao Yushi did not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and A and B? It means that pursuing local maximum benefits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history of capitalism and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capitalist economics. He brings social fairness that belongs to the macro field into thecategory of socialist economics without further thinking about it.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is discovered, which realizes the logical unification between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chieves the complementary and transformational relations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resource distribution partially pursues efficiency and local maximum interests, which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cyclical outbreak of western economic crisis.

Its most significant value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s that it reveals the reasons why the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cyclicallyfalls into the dilemma of polarization, resolves the confusion of the cyclical economic crisis that has been obsessing the West and the world, and points out the ways and methods for how to solve this dilemma. This principle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but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 Therefore,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is a fundamental epoch-making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world economic theory.

Figure 2: If x<m, then f(x)>g(x); if x>m, then f(x)<g(x)

Total grain yield:

x fertilizing amount

y grain yield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athematical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The principle of the way of Heaven contained in the “diagram of the universe that is the cor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 reveals that everything works according to dialectical principle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continuation, destruction and disappearance”, everything will turn into its opposite and collapse. The principle that things turn into their opposites when they reach the extreme is also deeply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nature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The dialectical logic contained in diagram of the universe corresponds to the objective movement attributes of nature and society, adapts to contradictory relation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complex organic system for logical tools; It controls formal logic tools and provides a univers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resource distribution.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is not only the transaction basis in microeconomics, but also is applicable tomacroeconomic principles. In fact, the rich do not always create maximum benefits in life. The visible hand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rich and encourage the rich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ngage in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rich from reducing output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resources, the state should transfer more resources to assist the poor through regulation, provide the poor with opportunities to receive public education and modern industrial skills, and promote the poor to gradually develop into the rich.

However, at the level of social fairness, the state encourages some people and regions to be prosperous at first who drive others become prosperous, and finally achieves common prosperity, which mainly depends on the macro-control and transfer payment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can’t shirk its main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subject position. The rich rely on personal spiritual awakening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e public oneis handed over to the state, the competitive one to the society, the responsibility for fair development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ursuing efficiency to the market. They can’t be put on the wrong places.

Then the public product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airness are medical services, education, elderly care and even housing. When a country can reach complet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apacity enough to build a self-fulfilling organic recycling system, the country can have various ways to achieve a more elegant and civilized housing level that reflects the requirements of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regulation. Finally, the country achieves reasonable differences and overall equilibrium, and realizes a society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the largest spherical volume and circular area” in mathematics.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can bring the society back from the low efficiency of polarization and the edge of system crisis, continuously realize the maximum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draw closer to the overall social fairness, so as to narrow the capacity gap between land A and B, tend to become balanced, and realize a higher-level fairness pattern of the system.

The overall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is equal to the volume of the countr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diameter and space of the sphere, as well as in the density and mass of the sphere. Differentiated competition can expand the volume and diameter of the country. However,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ystem from collapsing, the country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at the time of polarization and activate the left leg of fairness in time, so as to gradually improve and perfectthe national system and realiz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society.

Common prosperity: mathematical proof of maximizing national economic benefits

According to the deduction for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the country can build a reasonable difference and overall equilibrium, and realize a society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the largest spherical volume and circular area” in mathematics. The country also can get rigorous mathematical proof of maximizing national economic benefits.Lets suppose that the total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the country at a certain stage is taken as a finite closed curve C.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will it achieve maximum retur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e following argument reveals that this closed curve is surrounded by a circle, which maximizes benefits. Therefore,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can we get a circle? The law of physics reveals that it is balanced investment.

Lets suppose that the closed curve C has perimeter L and A isthe area of the plane figure surrounded by L.

Lets suppose that the parametric equation of curve C is: .

Where, is a function with a first-order continuously differentiable period of , and,

The arc length is expressed by the arc differential formula:

So it can be calculated that

.

Substitute to work out

.

Using the formula, we can calculate that

.

The area calculation formula of simple and smooth plane closed curve is expressed by parameter equation as follows:

.

Using the above two formulas, we can calculate that

.

.

According to Wirtingers inequality, i.e. the function with a first-order continuously differentiable period of , if , it works out

.

Only when can the equal sign be tenable.

Therefore:

.

The equal sign is tenable, only when

,

,,

.

It happens to be a circle with as the radius.

This is the isoperimetric theorem of two-dimensional plane. For the closed geometric shapes with equal perimeter in the isoperimetric theorem, the area of circle is the largest.

O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if the perimeter of the closed geometric shapes is given, the area of circle is the largest; if the area of the closed geometric shapes is given, the perimeter of circle is the smallest. I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if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closed solid geometric shapes is given, the volume of sphere is the largest; if the volume of the closed solid geometric shapes is given, the surface area of spher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other shapes (such as square, cylinder, etc.), the force of sphere is uniform, and sphere will be more firm.

In physics, if the forces acting on a closed curve in all directions are balanced, the closed curve must generate a circle. If the force acting on a closed curve in one direction is large and the force acting on a closed curve in another direction is small, the closed curve must generate a slender and flat figure.

Shape for unbalanced financial support

Shape for balanced financial support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 economy, if the country providesbalanced financial support, that is, if the forces acting on a closed curved in all demensions are balanced, the closed curve must generate a circle, which proves that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whole society!

If the country provides unbalanced financial policies and support, that is, if the forces acting on a closed curve in some directions are large and he forces acting on a closed curve in some directions are small, the closed curve must generate a slender and flat figure. For example, the country tends to provide great financial support for large enterpris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good benefits, while it provides little financial support for micr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or another example, the banks tend to provide great support for the rich with bank deposits, while they completely ignore provid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poor for skills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s, it is inevitable for the country to lead to a polarized society and the outbreak of economic crisis and even social revolution, fall into a vicious circle of history, and finally minimize the overall interests!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apitalist countries operate their finance in such a way. After developing for a certain period, those countries are bound to experience an economic crisis, causing huge losses to the society. They will expand and invade outward to fill the internal gaps of their system by enlarging their domainsand geographical maps in the logical sense, which brings instability and conflict to the world and plunges the world into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oad to common prosperity shown by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expansion of the current socialist cause, but also the transi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It transcends the two social types and points out the goal commonly achieved by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Only when the whole society achieves common prosperity can the world realize sustainable peace and long-term common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clears the way for promoting the global village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harmony and peace in the world, and for better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 Its discovery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road to common prosperity for the country or the world is the inevitable course for history and the times.

Born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founder of harmonious theory.

Ideologist, philosopher, critic, artist, writer, chief contributor of journalist, director of newspaper office and managing editor.
Member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Logic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Dialectics of Nature.
Academic direction: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cademic achievements: mathematically crack the secret of the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the highest wisdom of Chinese culture, demonstrate the “unity of all religions” with mathematical logic, and transform the logical opposi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to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 Discover 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 in economics.
Received the only “China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Person Award” in the 2018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Economic Personage.
Works: China’s Economy and People’s Life in the WTO, Taking Internet as Home, Anthology of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three volumes), Introduction to Harmonious Theory, Principles of Aesthetic Science, Promotion of the World Renaissance, Darkness and Day (Trilogy), Harmonious Theory –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Published millions of words on news, current politics, literary and philosophy.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Person for World Culture and United Nation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 for Oriental Culture in 2017.

Tel:13426379881         email: 2606657206@qq.com

邮编:518000

通联: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老街51号漪涟阁14B

安葬在八宝山的黑帮老大 美国总统罗斯福——被他雇佣做小弟, 孙中山——与他一起拜把子称兄道弟, 蒋介石夫妇——视他为座上宾毕恭毕敬, 毛泽东——郑重邀请他登上开国大典, 周恩来——为他主持追悼会入葬八宝山, 这个不一般黑帮大佬,他凭什么 能如此叱咤风云呢? 他,就是司徒美堂

1868年,生于广东开平县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民家庭,年幼丧父,尝尽了艰辛。
儿时常遭恶少欺凌,为了保护自己,他开始拜师习武,苦练几年,竟练成了一身好拳脚。
万万没想到,刚刚踏上旧金山的码头,他就被美国流氓用马粪抛了一身.
原来这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人间天堂,当时在美国,华人是备受歧视,被骂作“黄猪”。
之后经人介绍,他当了一名厨工,每天工作16个小时,月薪却仅有12元。
还有许多外国人,都会去中餐馆白吃白喝,稍不顺心还砸店打人。
年强气盛,学过功夫的他,便毅然加入了当地的洪门致公堂,那一年,他才仅仅17岁。
虽然加入了“黑社会”,却依然在餐馆洗碗打杂,平静的生活使他十分知足。
毕竟在中国连吃饱都是件困难的事,可老天爷并没打算让他过的安稳太平。
有一天几个美国地痞又来滋事,有武功的他义愤填膺,以一对十,没想到三拳两腿,竟然就将一个白人打死了。
一个中国人竟然打死白人?简直就是天大的事,一时之间他轰动了全美。
毫无意外,他被判了绞刑,他的人生似乎要戛然而止了,然而这却偏偏是他传奇之路的开始。
但别忘了,这时他已经是一个有“背景”的人了。
洪门致公堂当即出面力保他,聘请最好的律师为他辩护,说他是自卫过当。
于是在组织的大力营救下,他仅蹲了10个月牢就被放了出来。
这个牢没白蹲!一战成名!
作为一个敢打死白人的华人,那对于当时饱受欺凌的华人来说,就是英雄般的存在,从此,他在美国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经过这次事件后,他意识到,华侨要想在国外取得发展,改变这种寄人篱下,任人宰割的命运,那只有团结自助。
于是他在波士顿成立“安良工商会”,大家尊称他为“洪门五叔”。
在他的领导下,安良堂迅速发展,极短时间内就跃升成为了,洪门致公堂下最强势的组织,在全美31个城市设有分堂,成员达到2万多人。
但这个帮会,却从来不干坏事,而是以“锄强扶弱, 除暴安良”为宗旨。
如此行侠仗义的“黑帮”大佬,确实不一般!
由于黑帮办事总是会触及法律,司徒美堂就专门请来了大量的律师。
当年的罗斯福还只是一个小律师,司徒美堂请他在安良堂担任法律顾问。
这一干就是10年,由于罗斯福能力很强,加上为人豪爽,司徒美堂十分看好他,两人私下成为很好的朋友,以兄弟相称。
司徒美堂便一直是罗斯福久仰的大哥。
罗斯福当总统后,就辞去了律师的职位。
可在位期间,华侨有什么事,只要司徒美堂写信给罗斯福,罗斯福总是有求必应。
除罗斯福外,孙中山也是他的好朋友。
1904年,孙中山在美国宣传革命时,在他家住了5个月。
当时清政府驻美国官员,妄图暗杀孙中山。他当即放话出来,谁敢动孙中山,就是跟他的洪门兄弟过不去。
慑于他和洪门的强大实力,清政府只好放弃暗杀孙中山的计划。
在与孙中山相处的日子里,孙中山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远大志向让他钦佩不已。他毅然开始支持孙中山革命,不仅出人出力,还出钱。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急需经费,他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温哥华、多伦多三地的四所致公堂大楼典押。
加上美国及其他地区,共筹到了所需款项15万7千213元。
武昌起义后,他又发动致公堂成员,拥护孙中山出任总统。
孙中山就任总统后,感念他的恩情,马上就电邀他回国任总统府监印官,没想到他这个大功臣,却以“我不会做官”为由,婉言辞谢了重任。
他虽身居海外,却继续关心着祖国的命运。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他奔走呼号,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参与组织了“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积极发动华侨捐款。
不顾自己70岁的高龄,他每天从早忙到深夜12点。
当时,全美洲的华侨总数仅约 20 万,经济实力不及东南亚华侨雄厚。
但在他的组织、宣传和倡导下,竟募得了数以亿计的巨额款项,有力地支持了祖国的抗日战争。
据后来的统计,仅当时的纽约一地,广大华侨平均每人就捐了近1000 美元。
作为积极抗日的爱国者,他在江湖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受到了当时国共两党的敬重。
到达重庆后,蒋介石夫妇,对他毕恭毕敬,到访必迎,出则亲自搀扶到门外,殷勤之至,且以 “国府委员”的头衔,力邀他加入国民党。
但他却委婉的告诉蒋介石,自己是因爱国回来的,而不是为做官回来的。
他说:“谁能在国家于危难中, 救人民于水火者,我就拥护他,支持他。”
皖南事变后,他通电蒋介石表示:反对分裂、坚持团结,反对投降,坚持抗战。
1945初洪门致公堂改称“中国洪门致公党”,他被选为该党全美总部的主席。
1941年周恩来等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接待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北京定居。
同年9月30日,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开国大典。
后来,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80多岁的他,虽已进入暮年,但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参加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活动。
他说:我的心是年轻的。 我很高兴我最后还能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和自由,贡献我微薄的力量。
1955年5月8年,司徒美堂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他传奇的人生,就此画上句号。
他去世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世界,全世界的华人都为之悲痛不已。
周总理亲自为其主持追悼会,中国侨联主席廖承志在悼词中说:“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反映着国外爱国侨胞,从鸦片战争以来所走的道路。”
随后其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江湖上从来不缺大哥,但能在变幻莫测的时局中,一直稳坐龙头大哥这把交椅,并受到国共两党政府的尊重和礼遇。
死后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大哥,应该唯独他一个。
因为他的一生,为无数华人赢得了尊严,更为祖国的命运呕心沥血!

《华讯社》专题报道:什么是上海经验,上海经验又强在哪?

疫情发生后,上海基本每日都有新增病例,很多还是境外输入,因为上海是接收境外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直到现在,上海机场还承担着全国近1/3的出入境航班客流。

可以说上海是在悬崖上的钢丝上行走,其中风险不言而喻。前段时间不就些地方因为机场,从而导致整座城市沦陷的!

然而,上海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上海最突出的,是到现在没有搞过全员核酸检测。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是因为他们有信心和实力,迅速发现和处置病毒,找到源头掐断根源,从而避免劳民伤财,进行周而复始的核酸检测。

此外,还有些细节也在丰满着上海经验。比如今年1月开始,上海是第一个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的城市,彻底隐去了隐私信息。相比于别的城市动辄有患者遭受网暴,上海基本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张文宏几次强调过“动态清零”,所谓“动态清零”,就是城市运转不停止,该吃吃该喝喝,一边正常生活,一边清零病例。

上海很明显就是顺着这个思路的,几次出现本土病例,但城市没太大影响,疫情也没扩大,很快结束。

令人安心的专业感上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专业、科学,不是动辄雷霆万钧的行政力量,多是专家和学者的理性判断。

可以说,张文宏在上海这场抗疫战中很具有代表性。在人人自危的疫情中,在扑朔迷离的多方信息里,在模棱两可的“太极说辞”间,敢言的张文宏犹如一股清流,给人们吃下定心丸。

疫情期间,张医生的一句话:“居家隔离,就是为抗疫做贡献”让人们豁然开朗。他经常用通俗的语言鼓舞人心,不讲套话,不打太极,通俗而直观,敢于直抒己见,正是这种语言风格,让人们在各路信息充斥之时,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一时间吸粉无数,,他成了疫情以来稳定人心的一个标志。

像张文宏这样的专家很具有代表性,常在发布会上占据重要位置,发言也基本言之有物。

相对于有些地方,发布会上一般就是公布管制计划,宣布“非必要不离X”,娱乐场所何时起关闭,哪个哪个小区封闭等等,可谓是相差甚远。

而且也能看出,在上海一些专家的意见很大程度上都会被吸纳为公共政策。

专家表达的理性和行政决策的克制,在上海常能构成逻辑上的一致,二者是同构的,不会有太大意外。

这也就实现了民众对政策行为的可预期性。这种可预期性,就是稳人心最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本身就是相关部门掌握局势的一种姿态。

当然,这一切只能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如果自己都摸不清状况,再指望从容淡定,也是不太可能的。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宋才发发表:《党的文化外交对完善全球治理的贡献》论文:

北京925日电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政党或政党组织,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如政党高层对话、政党多边论坛等形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清晰地记载着党领导文化外交的丰功伟绩。党的文化外交是整个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文化外交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藴,以特色大国外交方式推动国际格局的新构建,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获得稳步提升。党的文化外交推动全球治理的应对之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外交原则,坚持文化自信的文化外交理念,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外交战略,坚持全球治理法治化的文化外交政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贡献中国智慧:为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表率作用,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由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主管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学习论坛》,2021年第5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专栏,首篇发表宋才发《党的文化外交对完善全球治理的贡献》论文。《学习论坛》主编廖富洲、副主编薛瑞汉,本论文责任编辑李曼。

 

D95F52CC-DE35-423D-953E-6F2A29365C36.png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组织,也是中国历史和人民抉择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已经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政党或政党组织,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及大国大党机制化交往、政党高层对话、政党多边论坛等众多交往形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清晰地记载着党和政府外交的丰功伟绩。其中,党领导文化外交的卓著功勋占有“半壁江山”。党的文化外交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嬗变过程,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貌。文化外交是以外交文化为其基本内容和方式,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基本途径开展外交活动的。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外交文化,已被适用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外交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党和政府对外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多采取国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验做法,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本文拟就党的文化外交对完善全球治理的卓越贡献,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一、党的文化外交的基本内涵及新时代特点

党的文化外交是整个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外文化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新中国还处在疑虑和观望之中,只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外文化工作成为当时党和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纽带。党的文化外交不仅打破了英美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封锁,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而且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影响,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曾多次阐述各国之间文化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学术理论界一般把文化外交称之为政府间的文化合作交流活动。我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我们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应该尊重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抹杀任何一国的特长和优点,以便互相学习和观摩”。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许多国家正是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其中,最著名的个案要数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在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习近平在《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外事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重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和独自繁荣的,总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彼此交流交往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国外交文化除了中华文化本身固有的元素外,同样是在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从文化定义的视角看,文化外交在本质上有别于外交文化。外交文化是指用于外交事务方面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文化外交的重要方面、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文化外交则是指运用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方式和文化路径,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外交事务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外交已成为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之后的又一个新亮点。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外交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相比较,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广泛性及和平性特点,有益于扩大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有利于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从大国外交的视角看,它是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理念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说过“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尤其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径。从特色外交的视角看,它以坚持和维护《联合国宪章》原则为出发点,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为着力点,以中华民族的义利观和公平正义为基础,以捍卫国家利益和政治安全为前提,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秩序总体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外交准则。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文化外交来树立国家形象,坚持对周边国家的“亲诚惠容”、对非洲国家的“真实亲诚”等关系原则,表明中国文化外交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大国意识和大国风范,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了良好的国际效果。

党的文化外交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藴。文化外交因隐性特点而易于被国外受众接受,往往成为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开路先锋。具有5000年优秀历史传统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有特色底藴的中国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外交的灵魂和生命。譬如,《孙子兵法》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兵书,它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另一个方面看,文化外交有利于发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功效,如对特定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外交活动,以达到消除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冲突。转变和改变对方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通过文化的功效改变其头脑中固有的观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文化外交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文化外交活动,不仅赢得了外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且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已经在98个驻外使领馆设立了“文化处”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文化外交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15121日,国家汉办在13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这个数字足以证明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传播和汉语言在全球推广的重视程度。文化外交通过现代技术可视化媒体的作用,默契地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并转化为个人的观点和社会舆论,可以更好地树立有益于本国的舆论环境。官方的文化交流对促进文化外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官方文化外交一般都采取文化合作协定、文化代表团互访、教育代表团交流活动和政府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四种方式进行。笔者近年在美国、英国、日本、毛里求斯等国家进行教育调查考察时发现,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等政府部门,正是以驻各国大使馆为主要文化外交载体,通过孔子学院向国外青少年提供中文语言教学课程,精心传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中医课程等文化教育项目。驻外大使馆还在中国重要传统节庆期间(如春节),邀请国内大型文艺演出团队到国外进行专场演出,通过与外国人民共同欢度中国春节等传统节日方式,向国外民众介绍和传播丰富多彩的中国节庆文化、礼节礼仪、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等;通过展演中国精湛的杂技艺术和富有民间特色的传统剧目,让世界各国人民近距离地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党和政府这些文化外交举措,一方面弥补了过去在文化外交上的短板和不足,另一方面向其他国家彰显了中国文化外交的“软实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单位在党的正确引领下,近年来也非常重视向其他国家人民传播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在国外被视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支柱产业”,文化贸易应当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重头戏,文化外交应当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有益事业。文化是追求国家利益的有效工具,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战略价值的战术资源。党和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文化外交举措,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获得稳步提升。

以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国际格局新构建。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3条第1款规定:各国使领馆的职责之一,就是“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间之友好关系,及发展两国间之经济、文化与科技关系。”这个国际公约的重大历史价值,在于促使文化外交在国际法上得到确认。许多欧洲国家把对外文化关系,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第三支柱”,习惯上把文化外交称之为政治、经济外交之后的“第三外交”。文化外交作为国家外交的一种具体活动形式和策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核心的整体外交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文化软实力属于具有和平性、柔软性、滞后性和持久性的国家“软权力”,这是文化外交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军事外交相比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活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的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尽管汤因比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关于文化作为思维方式影响着国家外交行为的看法却具有启迪价值。党的新时代文化外交不仅是一种外交类型,而且是一种全新的外交理念,必须善于运用文化思维和文化战略眼光思考国际格局的新构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以双边外交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基础框架,使得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扎实推进了国际外交格局的重建,从大国外交上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党和政府维护联合国组织和《联合国宪章》的权威,谴责违反《联合国宪章》宗旨的霸道行为,反对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单边主义的“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积极参与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多边事务,见证了“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投行”等多边机构的从无到有;反对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巴黎协定》,主张通过多边合作方式和途径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人世遭逢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的双边和多边外交不带有任何军事对抗意图,主张国家之间的外交应当超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种族宗教的差异,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这些富有创新性的双边外交机制渠道,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国际外交格局的新构建。总结执政党对外文化交往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在21世纪国际上的吸引力,“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的外交和文化事业方针、政策为指南,围绕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维护国家利益;明确通过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是对外文化工作的总目标”。与时俱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不断改革创新交流形式和内容,注意研究和把握外国受众的特点,提高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坚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抵御有害文化入侵,大力建设多种形式的海外文化传播阵地。世界经济论坛被誉为“世界经济风向标”,“达沃斯议程”对话会是2021年首场全球性重要会议。125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了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倡导国际社会共同解决好时代面临的四大课题,阐述各国共同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之道,并就中国继续与世界携手前行提出具体行动方案。”这个致辞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为世界各国后疫情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地缘政治研究院主任弗里德里克·杜泽认为:“习近平主席的特别致辞再次展现中国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提供重要思路。”

884D9827-6CFE-4210-ADB7-E94B9F6B41FD.jpg

二、党的文化外交推动全球治理的应对之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外交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主权完全独立,国家能够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不允许外来势力的干涉与侵犯。党和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和原则,体现在任何时候都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参与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外交、文化外交之路的基本经验。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政治纲领》中,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规定,确立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维护和平”的外交政策主基调。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党的十二大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提出“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对外政策。1986年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央政府正式提出并使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概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文化外交原则,是中国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文化外交,经历了从最初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到形成基本概念再到逐渐发展完善,证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文化外交既符合新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历史潮流,又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愿望。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文化外交原则,坚持各国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共同商量着办,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绝对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势力的压力,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处置国际关系问题。当今的世界正面临着“发展赤字”“公平赤字”和“治理赤字”,要解决这些赤字问题,就必须摒弃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等不合时宜的陈旧思维,建立开放发展、包容互鉴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恰好为解决这“三大赤字”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中华民族没有侵略扩张、称王称霸的基因,无论中国今后发展到哪一步、强大到何种程度,永远不会与任何国家、任何人争霸和对抗,这就决定了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永远不走人类历史上“国强必霸”的老路。

坚持文化自信的文化外交理念。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知,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成熟。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文化认知的基本对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做个这样的评论:西方国家的建立一般都有一个开端,但是中国似乎没有这个概念。中国随时都是一个起点,每当他们建立起一个国家太平盛世的时候,从来不认为这是创造而是复兴乃至回到巅峰,他们认为那个巅峰的中国早在黄帝之前就存在了。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教授在《中国文明将统治世界》一书中,对基辛格说的这种文化现象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文明从来没有出现过断层,国家一时出现兴衰的情况,只不过是一个摔倒尔后又站立起来罢了。无论西方国家的学者出于什么目的和动机,对中国评价的看法是否有失偏颇,但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存在,却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也改变不了的事实。从秦简、青铜器铭文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文化,中国的文字、语法和人的思维逻辑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国是一个早已成熟的文明体系。自西汉之后中国就是一个“儒法国家”,创造出一种“以帝国儒学思想作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和合法性基础,同时运用法家手段对国家进行实质性管理的国家模式”。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宗教并不那么崇拜,但是中华文明却能够包容外来的宗教;中国人坚信“天下大同”和“天道秩序”的理念,“和而不同”历来是中国人与其他文明打交道的宗旨和原则;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因信守“和而不同”才“包容互鉴”,促进各国“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中华文化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往的范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自觉过程,始终在不断提升56个民族人民的文化自尊心,增强国家和平外交、文化外交的自信心。坚持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外交的最终旨归,中国共产党外交理论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就是提出并积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已同179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同110个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是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在134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学员总数超过200万人,外交网络密布全球”。文化自信在激励和引导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也在推进文化外交、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家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地位,增强中国在国际的话语权。执政党和政府的务实外交充分彰显了中国一直和中国力量,有效地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也必将以强大的分享力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外交战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有资格更有能力对人类未来做出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向世界传递这种理解和关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提出的新构想,发挥文化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功能作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国际新秩序的价值依托。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但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则表现为国家主体的行为,只有当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达到一定文化高度时,这种共同体背后的价值目标才能实现。因此,没有抑或离开文化的传播与认同,就无法推动新的世界格局的实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一种深层次文化交往的心声。物质生产性的交往是奠定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文化交往则奠定各个国家共同体的世界意识。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是有明确区别的。譬如,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认为各国文化交往的最后障碍,将在一个以人类共同价值为目的的命运共同体中不复存在;而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则把政治欲求与诉诸武力捆绑在一起,这个自我意识无限膨胀的结局就是“历史的终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国际社会最佳的路径选择,无论是“亲诚惠容”的新外交理念,抑或是“全面、共同、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安全观,无不体现着凝聚文化文明的价值体系。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外交、文化外交之路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推进文化外交发展的基本遵循,中国文化外交道路彻底撕碎了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外交的遮羞布。某些西方国家抱怨中国文化外交只懂“政治”不懂“自由”,对于这个问题罗素曾做个评说:“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政治独立的问题,文化独立在某种程度上同样重要。”文化独立意味着对文化持有自主的判断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挣得中国话语权,表明中国文化外交的真实力量和世界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党和政府未来的文化外交战略还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厘清和谋划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制定的战略思路,从整体上提升中国文化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率。

坚持全球治理法治化的文化外交政策。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一个真正覆盖全球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所宣示的精髓是完全一致的。譬如,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的《论语》所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警句,就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推崇为“最纯粹的道德准则”,成为世界公认的“伦理金律”以及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它不仅作为座右铭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大厅的墙壁上,而且在18世纪末就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宣言》。国际法是全球治理规范性、稳定性、可预期性的法律形式。国际法作为国际法治的依据,其功能就在于“为解决政治共同体所追求的和平、安全、公平、正义、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等目标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国际法治是指作为国际社会成员的国家自愿接受国际法的约束,并且依据国际法来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自觉地维护国际秩序的状态。国际法治对国际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是:“(1)在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接受公正的国际法的治理;(2)国际法高于个别国家的意志;(3)各国在国际法面前一律平等;(4)各国的权利、自由和利益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国际法治是国际社会的稀缺资源,中国文化外交却对国际法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宪章的制定、维护和响应联合国国际法治建设,以及创造性地发展联合国宪章的价值理念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法治化,已成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新的国际秩序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党和政府对涉外法治和全球治理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本质上藴含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既是坚持全球治理法治化、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也是彻底纠正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价值诉求的关键力量。

56F5C6C6-B6BF-42BE-8AEF-F520596E83E2.jpg

三、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的智慧

为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表率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环境中诞生的,在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自身的利益观,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共产党的最大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外交政策,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绝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进是生产力和交往普遍化的产物,是经济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世界历史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方向的迷茫,发达国家的“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GDP增长率一直经历严冬甚至跌破冰点,零售物价指数多年为负,即使经济稍有复苏然而并不稳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仅依靠虚拟经济带动了些许复苏;欧洲危机之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几乎停滞,福利也呈现倒退状态。尽管各国政府屡次出台刺激措施,也未能真正见效。”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呈急剧下滑态势。然而“万绿丛中一点红”,中国在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完满收官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新发展理念能够为经济长期陷入困境的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同世界各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既重视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好,同时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近年来党和政府致力于开展与促进文化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也是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中国通过和平外交、文化外交探索出来的这条互利互惠、全面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有利于建立多边主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和实现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文明观,是揭示和体现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文明观。世界经济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始终坚定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维护以《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了表率作用。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始终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始终尊重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并且提前完成了相关承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合作机构等,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关键时刻,为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中国近年来通过文化外交途径,创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多个全球和区域性多边合作平台,为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起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共同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开放共赢平台,也是对全球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

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进程,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只有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共同体形式,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科学预见。”和平与发展是《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宗旨,也是国际法产生、实践和发展的基本价值。从和平与发展两者的关系看,和平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为永久和平奠定基础,达到和实现促进和平、巩固和平的目的。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主权平等既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又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坚定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说,致力于推进和平外交、文化外交,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联合国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新判断,也是中国人民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向联合国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因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是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对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检验和考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高度一致,其目标就是创设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即实现人类互利共赢、休戚与共的新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通过自身发展来带动世界发展,也要通过世界发展来激励和促进中国发展。必须通过文化外交途径构建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充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要建立的“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一致的,“它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世界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的中国话语,也是一个能表达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话语。”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并站稳脚跟,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振兴,促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由低潮走向新的高潮。执政党特色外交理论在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作出历史性创新的同时,也为当代世界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增添了时代性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处于发展低潮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做好世界和平发展的建设者、引领者,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迎接社会主义在21世界的伟大复兴。

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显著特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过:“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推动合作共赢与发扬斗争精神结合起来,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努力,促进和推进国际社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始终是和平外交、文化外交的坚持者和促进者。在当下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国际社会如果离开主权国家作用的发挥,由联合国直接制定全球共同适用的法律规范体系,条件还不成熟、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现实障碍。毕竟国家主权确认了政治独立性的条件以及为国内与国际政治的实践运作提供基础,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国际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稳定发展的。通过对各国法律的“互学互鉴”方式,各主权国家自主地制定适用于本国的法律规则体系,促使各国之间在法治上相互学习吸收、逐渐接近趋同,这是联通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桥梁纽带,不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条重要路径和有效方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世界各国不同的法律制度,需要多一些开放包容、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相互理解,秉持客观、开放、宽容的心态,从它们不同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政治体制出发,在虚心学习吸收他国有益的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正视和尊重各国的法律制度,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经过2020年这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类大考,国际社会越来越充分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必须采取基于超越主权国家的行动方案。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不断为全人类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原载《学习论坛》2021年第5

991D20D8-B9BA-42AF-8E1B-6EDB78EECF88.jpg

1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宋才发:文化外交彰显大国风范多边主义共赢美好未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世界各国不同的法律制度,需要多一些开放包容、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相互理解,秉持客观、开放、宽容的心态,从它们不同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政治体制出发,在虚心学习吸收他国有益的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正视和尊重各国的法律制度,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为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表率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环境中诞生的,在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自身的利益观,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外交政策,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绝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进是生产力和交往普遍化的产物,是经济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世界历史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方向的迷茫,发达国家的”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GDP增长率一直经历严冬甚至跌破冰点,零售物价指数多年为负,即使经济稍有复苏然而并不稳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仅依靠虚拟经济带动了些许复苏;欧洲危机之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几乎停滞,福利也呈现倒退状态。尽管各国政府屡次出台刺激措施,也未能真正效。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呈急剧下滑态势。然而”万绿丛中一点红”,中国在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完满收官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新发展理念能够为经济长期陷入困境的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既重视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好,同时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近年来党和政府致力于开展与促进文化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也是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通过和平外交、文化外交探索出来的这条互利互惠、全面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有利于建立多边主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和实现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文明观,是揭示和体现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文明观。

世界经济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始终坚定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维护以《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了表率作用。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始终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始终尊重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并且提前完成了相关承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合作机构等,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关键时刻,为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中国近年来通过文化外交途径,创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多个全球和区域性多边合作平台,为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起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共同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开放共赢平台,也是对全球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

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进程,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只有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共同体形式,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科学预见。

和平与发展是《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宗旨,也是国际法产生、实践和发展的基本价值。从和平与发展两者的关系看,和平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为永久和平奠定基础,达到和实现促进和平、巩固和平的目的。

2015年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主权平等既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又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坚定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说,致力于推进和平外交、文化外交,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联合国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新判断,也是中国人民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

中国领导人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向联合国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因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是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对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检验和考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高度一致,其目标就是创设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即实现人类互利共赢、休戚与共的新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通过自身发展来带动世界发展,也要通过世界发展来激励和促进中国发展。必须通过文化外交途径构建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充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要建立的”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一致的,”它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世界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的中国话语,也是一个能表达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话语。”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并站稳脚跟,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振兴,促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由低潮走向新的高潮。执政党特色外交理论在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作出历史性创新的同时,也为当代世界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增添了时代性的丰富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处于发展低潮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做好世界和平发展的建设者、引领者,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迎接社会主义在21世界的伟大复兴。

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显著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越。”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推动合作共赢与发扬斗争精神结合起来,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努力,促进和推进国际社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始终是和平外交、文化外交的坚持者和促进者。在当下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国际社会如果离开主权国家作用的发挥,由联合国直接制定全球共同适用的法律规范体系,条件还不成熟、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现实障碍。毕竟国家主权确认了政治独立性的条件以及为国内与国际政治的实践运作提供基础,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国际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稳定发展的。通过对各国法律的”互学互鉴”方式,各主权国家自主地制定适用于本国的法律规则体系,促使各国之间在法治上相互学习吸收、逐渐接近趋同,这是联通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桥梁纽带,不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条重要路径和有效方案。

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经过2020年这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类大考,国际社会越来越充分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必须采取基于超越主权国家的行动方案。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不断为全人类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华讯社》中国广西报道:全国政协常委、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宋才发,广西党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马训祥,带领自治区政法委和广西民族大学“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活动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友村、平岩村和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苗美家园社区、香粉乡中坪村、雨卜村等4村1社区。调研组在与林溪镇、该镇高友村的镇村两级干部的座谈中,在苗美家园社区听取的融水县委政法委、乡村振兴局、融水镇等部门汇报中,感受到了乡村建设从扶贫攻艰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法治目标下的自治新风尚与时代新困惑。

法治催新自治花——广西联合调研组三江侗寨、融水苗寨考察纪实

法治催新自治花

——广西联合调研组三江侗寨、融水苗寨考察纪实

 

一、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与内容

从社会发展与生态营建角度看,乡村振兴事业是惠及国家与人民长远利益的伟大事业。谢尚果校长在与三江融水的干部群众交流中指出:任何事业的关键都在于“人”,乡村振兴首先得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缺少中青年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农民关心的最基本问题无外乎耕者有田的土地问题、居者有屋的居住问题、后继有人的教育问题和老有所依的养老问题,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明乡风建设,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人组织起来,融合自治、法治与德治力量,才能真正获得乡村建设的持续强大动力。

二、新时代乡村自治新任务与新形式

侗苗民族有着深厚的自治传统。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且建筑精巧的侗族村寨即是三江侗族人民高度自治文明的表征。自古以来,侗族每个村寨都修建有公共议事中心——鼓楼和公共交流场所——风雨桥,遇事讲款结盟,民主管理本村寨的公共事务。融水苗族地区村寨也有歃血为盟的埋岩习俗,不断向后人默默传递着许多无字时代立石为据的古训古规。这些特殊传统文化里的公共精神与规则意识,构筑成了三江融水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当代法治基础。

三江、融水的乡村自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下传承的同时新增了新内容。调研组在调研中了解到,三江高友村是2012年认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该村的传统组织老人协会仍在发挥着参与重大公共村务议事、管理本村祭祀、红白喜事公共厨房和公共账款以及调解村民日常矛盾纠纷的作用但是村民建房申请资质确定、村落建设风貌管控、国家的支持资金、宅地资源的利用经营等社会事务,除了村两委之外只能依托于村民理事会、合作社等新型自治组织来进行协助处理。融水的苗美家园社区是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的1558户6190人是来自20个乡镇,有苗、瑶、侗、壮、汉等多个民族,如何将人们融合为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家庭,将国家全面扶持才能运转的治理状况转变为可自食其力发展的社会单元成了当地政府与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村落共同资源的经营利用与利益分享,是乡村自治的又一新主题。融水中坪村毛坪屯拥有一片位于元宝山东南麓集体公益林,山上有一帘三友瀑布,该村村民自己合作出资修葺山路和配置一些必要的设施,并进行自己经营管理,村集体经济可通过门票收益每年增加70余万元。

用于村民自治的传统侗苗款规已转化为村规民约,社区则形成为居民公约。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其内容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刚刚修订并表决通过的高友村村规民约,除了“不赌不毒,不嫖娼;不偷不抢,不欺诈”等传统规范,还增加了“不建砖房,要木屋;传统村落,要保护”“开车出行,不超快;青山绿水不乱伐”等新规范,并宣贯了爱党爱国爱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乡村振兴路上的自治新机遇与新困惑

2018年国家提出乡村战略,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促进法》发布乡村实施,为国家集中力量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农村并实现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与法治保障,农业农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社会从资金到人才的大力支持,有了相对更有大的自治发展空间。但是,这也给具体工作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带来了更多困惑。

调研中部分干部向调研组反映了一些问题:其一是资金使用上存在的执业风险问题。上面来许多补助与扶持资金名目多、数量大,但使用管理要求不一或不明确,使得主管干部因为担心使用不当被审计、被要求承担法律责任而不敢使用。融水农业农村局就反映了类似情况。其二是如何依法管理与经营村集体资源的问题。比如,一户多宅的情况下,村寨能否自行进行有偿收回多占的宅基地?为村寨风貌管控,以村集体名义事先收取新建房农户保证金是否合理合法?等等。

四、乡村振兴之路的探索过程才刚刚开始

宋才发教授在调研中针对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做了现场指导,并再次指明此行调研的目的意义。他明确指出:“党和政府的领导是乡村振兴关键。无论从现实需求、国家战略,还是从城乡融合的角度看,基层组织会受琐碎的、现实经验要求的束缚,虽然经验丰富,但是缺乏通盘考虑的能力和整体突破的能力。运用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发展方式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找到突破的思路和资源整合的路径而高校与政府实务部门的合作研究,就是一种较为有效模式,高校作为智库和资源接入口,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为一域的社会发展提供二次利用的组合能量阀,实现一域发展的高效性并充分利用战略资源整合,实现地域发展的通盘诊断,对于当地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讯员:蒋鸣湄 覃晚萍)

(调研组成员:谢尚果、宋才发、马训祥、韦永喜、黄中显、蒋慧、王颖慧、杨红文、覃晚萍、蒋鸣湄、兰晓峰、秦莉佳、黄甲、刘洪源)

【2021. 8. 1,周日】纪念“飞虎队”成立八十周年 整个抗战期间,飞虎队共击落日本飞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33万吨日本商船、44艘日本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入侵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在南京钟山北麓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刻有3305名在抗日中牺牲的中外航空烈士名字,其中有2197名美国飞虎队员,占所有捐躯者的三分之二。

  • 19418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正式成立,该航空队由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1893. 9. 6 – 1958. 7. 27)创建,以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人们称之为“飞虎队”(Flying Tiger)。

194273日,根据美中两国政府的安排,美国志愿航空队解散,而以志愿队部分队员为主组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并与派驻中国的美国第16战斗机中队组成美国空军驻华特谴队。

19433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

美国志愿航空队解散后,人们习惯上仍把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美国空军驻华特谴队、第14航空队称为“飞虎队”。

飞虎队在多方面(如保卫滇缅公路、阻敌怒江、开辟驼峰航线)战功卓著,为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华讯社》评论:老朋友迭放,新朋友上任。双友聚之时有喜有怨,乃人之性情。我告知:血性的岁月巳过去,新的初心才始,都是自然现象。喧嚣过后就是无尽的空虚,嘈杂之后就是无穷的落漠。唯有让心灵安静下来,唯有与自己倾心独处静思,才能洗去风尘涤除污秽,才能更好地供养出笃然的灵魂,明心见性,修心养性。季节越深,人心越淡,不必过厩。

“人”字,一笔写快乐,一笔写烦恼,一半写喜,一半写忧。前几日写文道:六十岁过后,人则一切回到原点或醒事悟迟。斗也好、气也好、怨也好,心静、明志、家和、子乖则你肯定比“爬上爬下”的人长寿,虽有压力,但不“提心吊胆”,不是吗。

皇城中纪委告知:退休十八年还要送监?!一个“?”号一个“!”号,你说悲不悲。我告诫正处于“上升、高升”的称谓我为“老师”的学生:“不忘初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述友老朋友:“不只是钓鱼,还有人道晚睛。这个“睛”可以使你变得年轻。我大哥七十二岁学玩視频,宣走世界,思想与行动都游刃有余,还喜欢“自游行”,你佩服不!人的“利害”是心地的宽阔而年长,否则黑暗的心灵不到该“终”的年纪而终,去处乃是上帝安排。

生活中只要细品细尝细思细看:感动无处不在,情谊弥漫空中。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那些老红军、志愿军等为国舍身忘命的人,那时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状况和吃住行都相当糟糕的情况下,去看看、去了解却全是长长寿者。为何?多想想有益。事想通了,路也好走了。骂人的日子和“报仇、报恩”的机会同在。

希望常思思毛泽东的当年“四渡赤水”之用意、目的和最终结果。

汪明荃的歌唱的好: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

叶倩文的歌也不错:寻梦也许梦,已是非错对,乐悲笑痛。幻影中似逝去,越近越朦胧,越远越情浓。聚散得失谁料中,红尘尽虚幻终会空。休说苍天作弄,红日去还在。青山依旧,已经风雨百万重,红尘尽水月映镜花,一笑沧桑似梦。

很多成语百人会说,则八十八人说不出确切其然。我曾氏家族一我老师说的好:有谁知道“三思而行”的“三思”是哪“三思”?读今《侨海晨思》文的不懂者,赶快去查查去谷歌百度一下,于己有利有益。

华讯社:美国白宫亚洲事务最高官员坎贝尔:中美两国有可能和平共处

ZB_0708_CJ_doc7dbsbxnqek1zejvee5p_07212437_liyang.jpg

坎贝尔认为用“新冷战”框架定义中美关系,会让课题变得更模糊而非明确,可能导致退回旧思维模式,无助于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法新社)

坎贝尔认为随着北京变得更自信且强硬,两国关系面临巨大挑战。即便如此,他仍反对用“新冷战”定义中美关系,并暗示两国领导人不久后可能进行接触。

白宫分管亚洲事务的最高官员坎贝尔(Kurt Campbell)认为,中美两国有可能和平共处;但随着北京变得更自信且强硬,两国关系面临巨大挑战。即便如此,他仍反对用“新冷战”定义中美关系,并暗示两国领导人不久后可能进行接触。

受访学者认为,坎贝尔发言折射出华盛顿正探索新的对华政策,但中美两国以竞争对抗为主的基调不会改变,两国关系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点。

身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的坎贝尔,于美国时间周二(6日)出席智库亚洲协会的线上对话会。他在回答协会主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关于美中之间是否会爆发“新冷战”时说,用“新冷战”框架定义中美关系,会让课题变得更模糊而非明确,可能导致退回旧思维模式,无助于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坎贝尔说,未来可能会有一段不确定的时期,甚至可能偶尔出现紧张局势。“我是否认为美国和中国有可能共存并和平相处?是的,我认为这有可能。但我也觉得,这一代和下一代人面临的挑战极其困难。”

他认为,中国政府最近变得越来越强硬,对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采取行动,与1990年代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而这样的外交政策可能会持续下去。

中共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在庆祝中共建党百年大会上,强势回应中国面对的外部压力。他不点名地向美国喊话,称妄想欺负、压迫和奴役中国的外部势力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今年2月曾进行长达两小时的电话会谈。外界预计两人今年10月可能在意大利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见面。坎贝尔在对话会上回应这个问题时透露,两国首脑“不久后就会进行某种接触”。但他同时补充,拜登今年晚些时候也将与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领导人召开峰会。坎贝尔预计美国的挑战是制定出一套策略,既给中国提供机会,又能在对方采取“不利于和平稳定”的措施时作出回应。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 (宋才发撰稿)。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民族工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逐渐凝练、形成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工作根本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的总称,是国家制度体系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的会议和公开场合,反复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民族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和基本制度,新时代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提供基本遵循2014年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科学内涵的“八个坚持”,可以说就是对新中国70多年民族工作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56个民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勠力同心设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民族平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实基础

认清基本国情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最基本、最现实、最主流的国家状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历史传统,骨髓里素有“多民族大一统”的精神基因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建鼎称尊,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正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提供了制度保障。民族平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地位和民族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在经济、文化和生活各领域一律平等;三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既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特点,也是党和国家治理民族事务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出发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和格局,决定了各民族只有把本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有出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之间呈现出“谁也离不开谁”共同体状况。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不论大小、人口多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在法律制度上、民族地位上“一律平等”。多民族既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1]这是党中央对基本国情的科学断,凸显执政党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它的存在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工作无小事从来都是大事”“难事民族工作与解决民族问题向来是相伴相随的所以习近平认为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不只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国的“大事情”;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2]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重视和把握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从政治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民族问题,从政治的高度重视和对待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践经历了四次重大创新发展,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民族工作体系。归纳起来说,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这四次重大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正确地判断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理论进行了清理和纠正,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第二,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工作的内涵,进一步强化了以“加快发展”来解决现存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党中央明确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为民族工作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第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两个共同理念,深刻揭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明确把“两个共同”发展作为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适时为新时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的基础上,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强调新时代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3]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工作制度,可以说就是民族问题的中国之治和民族工作的中国经验的成功密码。

把握新定位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关键习近平从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上对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做出新论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4]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之一,做好民族工作不仅关涉到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和稳致远,而且关涉到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民族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不仅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而且实现了民族工作三次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夕,第一次实现了各族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历史性转变;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三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把解决民族问题和抓好民族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深刻思考和准确把握民族工作的新定位: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加强和巩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实基础。我国当下的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是牢靠的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高准则,各级领导机构必须准确地理解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高准则、工作主线和时代主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民族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家共同来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 [6]

维护民族平等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的内涵囊括“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国家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纲领》第5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7]党和政府把“民族平等、团结统一”作为新中国建国的一项基本原则,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据当事人的回忆资料记载“在起草代表新中国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时,毛泽东同志曾就新中国是否实行联邦制征求李维汉同志的意见。李维汉同志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的国情,认为‘根据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不宜搞联邦,应实行单一制的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建议被党中央采纳。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在民主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被国际上誉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8]国家毅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9]载入1954年通过的宪法民族工作首次出现水乳交融的崭新局面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0]改革开放后,执政党结合时代特征和变化了的新形势,对维护平等团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边疆尤其是边境地区稳疆固边的积极举措。2005年国家出台了《反分裂国家法》,2009年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注意条约》[11],为维护西藏和新疆地区的和谐稳定,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法律保障。进入新时代国家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多变。必须义无反顾地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既要见人更要见物,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民族问题真正解决好,只有发展才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平等团结,必须以满足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物质基础。在“十四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民族工作做得扎实不扎实各民族大团结工作做得好不好,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任务是否落到实处关键要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搞得好不好,尤其要看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领域的全面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制度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实社会主义现代为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追求,使以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标志的民族工作任务,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开好结果。

二、巩固民族团结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坚持多民族多文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用法律保障和巩固56个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实现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多元一体”国体性质,而且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地位一律平等。自1950年开始到1952年6月底止,全国建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区约130个,各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人口约450万”“各民族的积极性得到发挥,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空前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凝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既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挖掘、整理、弘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用事实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3]坚持和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深层次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交融,就是在构筑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各民族群众自觉认同中华文化本能的认同本民族文化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各族人民群众中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使正在茁壮成长的一代年轻人,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实质上就是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奠定多民族、多文化民族工作的根基。诚如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14]

筑牢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56个具体民族同中华民族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每个家庭”与“大家庭”和睦关系,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因而习近平强调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筑牢民族共同体这条不可动摇的底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15]56个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只有牢牢地把握好“两个共同”这个时代主题,从制度的根本上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实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习近平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6]。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整体性,特别重视在各族人民中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始终坚持56个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夯实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基;只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图谋,打击一切危害“民族大团结”的错误言行,坚决依法惩处任何形式的暴力恐怖活动,才能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部署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民族工作战略,并且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7]写进了党代会工作报告,载入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

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早在秦始皇创立的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18]的法制基础上奠定雏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推进文字统一,文书行政之制的大体确立,为大一统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撑。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也是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19]近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共同抗御外辱、争取国家主权独立和实现民族解放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们自觉地共同体意识。在这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不屈不挠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制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1938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文件的方式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此后党的民族纲领愈来愈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主张。1946年1月中共代表团在《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提出‘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权。’” [20]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它着眼于“民族合作”而不着眼于“民族分立”;既不同于“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纯粹的‘民族自治’,也不同于将不同民族或部落隔绝开来的‘保留地’”[21]新中国建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计,体现了把国内各民族构成一个共同体的明确追求和前瞻性。譬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的问题上,一开始就有“合的方案”和“分的方案”两种不同的意见。党中央没有采纳在壮族群体较为集中地“桂西”建立自治区的“分的方案”,仍然保留“广西省”的“合的方案”,从而为19583月以广西全省改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奠定了基础。如果采取“分的方案”,就会使得“壮族自治区很孤立,不利于发展经济。在交通上,铁路要和广西汉族地区分割;在经济上,把东边的农业和西边的工矿业分开。这是很不利于共同发展的,而合起来就很方便了[22]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避免了各民族自治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自为政、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的不良后果,与当下推进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民族工作思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3]载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4] 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所有这些重大决策和举措,都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2019年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5]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开创性意义。

三、完善法律制度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依归

必须完善民族地区贫困群体的人权保障制度。中国共产党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14亿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摆在人权发展的首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发展权是国际公认的一项基本人权,中国公民无论身处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身处经济贫困地区,法律保障他们不会由于经济生活窘迫而影响其发展权的公平实现。“当一个地区长期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之中,就不只是一个反应收入水平的经济贫困问题,本质上反应的是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水平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公民人性和人格尊严的大问题。人权从来就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个法律概念,政府是人权主要的义务承担者。”“如果因经济贫困而阻碍贫困群体发展权的实现,无异于对贫困群体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权的直接剥夺,无异于扼杀贫困群体最基本的人权和基本自由。”[26]《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旗帜鲜明的从人权保障的视角,全面地阐释了中国政府对待贫困的基本立场:政府采取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手段,确保贫困群体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保障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区域的贫困群体,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积极成果国务院认定的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区域多集中在民族地区,中央政府把反贫困作为党在贫困区域做好民族工作的艰巨任务来完成。贫困县不摘帽、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不脱贫,各级驻村扶贫干部不得提拔、不得走人。这就意味着党和政府将通过履行尊重、保护和实施人权义务,帮助贫困群体彻底脱离贫困陷阱并实现应有的发展权,减缓和消灭贫困现象是确保贫困群体依法实现发展权的坚实基础。到2020年底我国民族地区所有的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率先在全世界实现减贫的千年发展目标,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已累计对外提供了4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款,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具体帮助,先后派遣60多万救助人员为69个国家提供医疗和人道主义救助[2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人权话语体系逐渐定型,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为世界人权发展指明方向。“国际人权话语体系是对既往人类命运遭遇反思的结果,又是在各国的共商、共建和共享中建构的,因而新时代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终将打破传统的、以西方人权话语为中心的世界旧格局,形成与全球化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相适应的人权国际新秩序。”[28]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发展事业负责任的大国,始终认为“人权保障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它需要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地为它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方案为国际人权治理勾画了清晰的发展愿景,已成为国际人权治理变革的根本遵循”[29]

民族事务治理工作必须制度、规范化和法治化民族工作是把56个民族的“多元”,熔铸为中华民族“一体”的雄伟事业,历来是党和国家关心关注的重大事务之一党的十九大确立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点和根本任务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就国家立法机关的民族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而言,当下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立法的途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之间关系的互动,创立和睦相处的“家规”“家法”和“家风”,促使民族事务治理、民族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随着2020年国家整体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并实现与乡村振兴对接,各族人民交往交流和交融发展的空间和地域会更加广泛,在人们生活的社会、文化、职业诸方面将呈现日益密切互动的局面,从而也对党的民族工作、民族事务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党的民族工作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物质田园的精神纽带和责任载体。自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中央西藏座谈会”“中央新疆座谈会”等一系列座谈会,习近平到边疆民族地区和老少边穷的地区视察常态化,并就边疆地区如何稳疆固边工作、民族地区贫困群体如何精准脱贫等问题,从国家制定具体政策和立法的视角进行专项研究,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各级地方政府要把握我国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发展大趋势,把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实差距,始终坚持民族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深度拓展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交融渠道,在法治的轨道上统筹力量、平衡利益关系,调解和规范政府行为。

必须提升做好民族工作法治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0]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重中之重的硬任务,立法机关必须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进行立法切实把解民生之忧、为民谋利和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民族地区“十四五”时期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来完成,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以共同体理念助推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的蔓延,加剧了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完成“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族工作法规体系,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民族地区全民法治素质;就需要进一步打牢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强化推进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保障;需要进一步提升做好民族工作的法治能力,加大地方立法和执法的水平、力度和举措,形成推动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具体的政策措施千条万条高度重视党的全面领导是第一条,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要看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发展中的民生短板就无法补齐社会公平正义就无法彰显,“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新时代民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和法治水平搞好民族团结、防范政治风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定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在民族工作中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合理的诉求,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自觉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牢记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红利,是落实和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根本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