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后,上海基本每日都有新增病例,很多还是境外输入,因为上海是接收境外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直到现在,上海机场还承担着全国近1/3的出入境航班客流。
可以说上海是在悬崖上的钢丝上行走,其中风险不言而喻。前段时间不就些地方因为机场,从而导致整座城市沦陷的!
然而,上海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上海最突出的,是到现在没有搞过全员核酸检测。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是因为他们有信心和实力,迅速发现和处置病毒,找到源头掐断根源,从而避免劳民伤财,进行周而复始的核酸检测。
此外,还有些细节也在丰满着上海经验。比如今年1月开始,上海是第一个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的城市,彻底隐去了隐私信息。相比于别的城市动辄有患者遭受网暴,上海基本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张文宏几次强调过“动态清零”,所谓“动态清零”,就是城市运转不停止,该吃吃该喝喝,一边正常生活,一边清零病例。
上海很明显就是顺着这个思路的,几次出现本土病例,但城市没太大影响,疫情也没扩大,很快结束。
令人安心的专业感上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专业、科学,不是动辄雷霆万钧的行政力量,多是专家和学者的理性判断。
可以说,张文宏在上海这场抗疫战中很具有代表性。在人人自危的疫情中,在扑朔迷离的多方信息里,在模棱两可的“太极说辞”间,敢言的张文宏犹如一股清流,给人们吃下定心丸。
疫情期间,张医生的一句话:“居家隔离,就是为抗疫做贡献”让人们豁然开朗。他经常用通俗的语言鼓舞人心,不讲套话,不打太极,通俗而直观,敢于直抒己见,正是这种语言风格,让人们在各路信息充斥之时,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一时间吸粉无数,,他成了疫情以来稳定人心的一个标志。
像张文宏这样的专家很具有代表性,常在发布会上占据重要位置,发言也基本言之有物。
相对于有些地方,发布会上一般就是公布管制计划,宣布“非必要不离X”,娱乐场所何时起关闭,哪个哪个小区封闭等等,可谓是相差甚远。
而且也能看出,在上海一些专家的意见很大程度上都会被吸纳为公共政策。
专家表达的理性和行政决策的克制,在上海常能构成逻辑上的一致,二者是同构的,不会有太大意外。
这也就实现了民众对政策行为的可预期性。这种可预期性,就是稳人心最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本身就是相关部门掌握局势的一种姿态。
当然,这一切只能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如果自己都摸不清状况,再指望从容淡定,也是不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