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統戰工作不隻是要海外華人捐款捐物,而要使海外僑胞真正不忘記自己是中國臉中國心!

什麽是中國的僑務政策?什麽是中國的僑務官員?中國的僑務工作失誤在哪裏?國家應僑務工作的失誤和僑務官員的失職,我們該反省:中國失去了什麽?!

今年中國的“國慶、中秋”爲一天,天意爲“中國”共享。今年的兩節的慶祝晚會(包括CCTV國媒)沒有像曆年都有播出“世界各地海外華人華僑祝福祖國的”鏡頭和“華人華僑中秋思鄉、思祖國、思親的鏡頭”——-熱熱鬧鬧。

我們的海外大使在幹什麽?我們的主管中央到地方的僑務官員在幹什麽?海外華人華僑是否做錯了什麽?!

華訊社記者調查:

中國駐外大使,國内僑務幹部都是黨的幹部、中國的國家幹部,是爲黨做僑務,爲國家聯系海外僑胞力量的國家組織。

另一方面,這些人群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代表的代表,所定的頂層設計和地方僑務工作,都是應能夠反映和維護海外中國人群體(也就是全球的海外僑胞)的合法利益。

這兩種身份缺一不可。少了第一種身份,駐外大使、僑務工作就脫離了政治軌道,變成歪門邪道。少了第二種身份,駐外大使、僑務工作名存實亡,難以發揮作用。

曾經的中國長期隔絕于國際社會,在國家建設和現代化的思維上遠遠落後于海外華人群體所在的國家,改革開放以後才有了根本的改變。

沒有駐外大使和國内僑辦的積極努力主動韻工作,中國政府的僑務政策和中國共産黨的方針就不可能反映海外華人華僑的利益訴求,海外政策也會犯錯誤,中國和黨的海外事業就會遭受巨大損失。

很多駐外大使和國内僑務幹部不理解這一點,在駐外和僑辦系統混了十幾二十年還搞不清本領域的基礎重大問題,這些人在機構改革以後搶着爲新單位出謀劃策,但總在犯錯,雖然也在大談特談“融入”。

融入,要以僑務工作發展好爲前提。否則,僑務工作失去獨立運作能力,海外僑務也就徹底消失了,也談不上融入。

該開的會照開,該攢材料照攢,但是海外的民心不能靠這些東西聚攏,民心所向要靠實實在在的僑務工作去争取。靠駐外大使和僑務幹部深刻理解和正确處理兩個身份的關系。

中國武漢疫情剛出現時,全球的海外華人華僑傾盡全力,連國際航班的座位都被支援祖國的防疫物資堆滿,并搜集全世界的防疫口罩和防疫用品,用飛機、輪船、汽車和随身托運到祖國,爲祖國分擾!而極一小部分回國的人員不好行爲,确被誇大,被群體“毆罵”。僑胞冷心了也就不語了。

這十七年才會有一次的“雙節”,記者不隻是在央視晚會上沒有看到,在地方台的各種媒體上也沒看到那播放“千萬裏之外,那國慶節揮着五星紅旗祝福祖國;那中秋節思鄉思親的跳躍的海外華人華僑”的各種方式在各囯各地的美好祝願鏡頭。

對身份的錯誤理解廣泛存在,對海外工作和僑務事務的部門不緻力于推動海外華人華僑的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相融合,盡管強調執行落地不走樣不變形,但具體工作卻失去了靈活性和政策性,工作隻剩下喊話,相關部門變成喊話器,最終導緻了不良後果和海外僑胞的痛心、紮心!

中國的統戰工作不隻是要海外華人捐款捐物,而要使海外僑胞真正不忘記自己是中國臉中國心!

(華訊社社長、總編輯Paul Zeng筆于2020年10月8日晚8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