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朱军,我更相信胡锡进是清白的
12月2日,在初冬的寒风中,一群弦子的支持者聚集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门口,她们手里拿着“反骚扰”的抗议手牌,目光中充满期待。这一天,弦子将和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对薄公堂,起因是弦子声称朱军曾对她“性骚扰”……。
按说这条新闻是关注的焦点,应该在朋友圈刷屏的,但是却被另一条更劲爆的新闻挤到最后,转移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被实名举报!举报人是胡的副总,向中纪委爆料说,胡有两个情人,还都为他生了孩子,而且还都在《环球时报》工作。这条迅速炸了,度娘只能搜到三假医院的信息,搜不到胡总编的绯闻,但在微信的私信里却暗涛汹涌。很快,胡总编发表声明,进行危机公关,此事由地下转入地上,成为热搜“头牌”。
璞哥正因无所事事而忧郁,顿时打了鸡血,搜索、分析、推理、演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相比朱军,胡总编更像清白的。
话说文人“偷吃”,自古就不算事儿,宋徽宗贵为皇帝,三宫六院,还时不时逛窑子呢。有一次名妓李师师正和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谈得入港”,宋徽宗来了,他躲床底下偷看了全过程,之后写下一首《少年游》才从容离去,“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一千古名句就是此时留下的。
这“偷吃”是“偷吃”,还有点雅趣。但是现在的所谓名人名士就差远了,连看到名山大川都只会说“我草”的主儿,你能指望他雅到哪里去?今天的所谓名人,吃相难看的大有人在,和朱军同一单位的赵某算一个,狼姓经济学家更是没个吃相,玩了你你还得“倒找钱”,手段恶劣。假如这次做实了朱军的罪名,吃相也是不雅。
若说当今的名人,唯一能和古人比肩的也只有心态。都是自以为然,心说,本人才貌双全,有钱有名,勾勾手指众女子岂不“生扑”?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璞哥认为朱军极有可能犯错。再加上朱老师不年轻了,保温杯放多了枸杞人参啥的,这玩意催情,更容易使人伸出“咸猪手”。
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站出来了,这对一个风华正茂的未嫁少女来说,需要冒着被人指脊梁骨的风险,毕竟中国不是欧洲,对女子的名节还是看重的。这也是很多受侵害的女孩忍气吞声的原因。不过,朱军到底有没有侵害过弦子,最终还待双方举证,法院判决,我们且拭目以待。假如法院有其他考虑,此事就真假难辨了。
不管结果如何,朱军的主持人生涯都会受影响,毕竟他的位置是肥缺,大把人盯着。单位极有可能借口传播正能量,调整他的工作岗位。因为单位是靠“正能量”吃饭的,容不得任何瑕疵。尽管江湖传言,那谁和那谁那啥,还都是大人物,毕竟没有证据。
相比于朱军,胡总编要幸运的多。第一,举报他的人是他的副手,不是当事人。俗话说,民不告官不究。当事人没站出来,其他人操什么心?而且副手与胡总编有矛盾应该是正常的,从这个思路推测,因为有矛盾所以诬告,也能说的通。况且胡总编说段副总编“长期不工作”,有职有位,却长期缺勤?此事大有蹊跷。
- 其二,胡总编危机公关能力强。我推测,如何预防这种情况发生,胡总编应该在大脑中推演过无数遍,所以才如此娴熟运用。你看他在声明中用的词,“中邪”、“狂想”,暗示精神有点恍惚。这与某些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套路同出一辙。老百姓上访大多精神病,官员跳楼大多抑郁症。
其三,胡总编很细心,处理问题有理有据有节,将段静涛与他的对话记录呈现给大家。但是如果从时间上看,这条信息是一个多月之前发的,是否与举报有关待查。
其四,我不相信此事的原因是,此事太玄乎。如果段副总告胡总编性骚扰,我信;告他在外面“养小三”我信。毕竟总编也是人,容易犯一个男人都可能会犯的错误。但是,一个领导玩“双飞”,女主还都在他手下工作,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俩人还只会闷头为总编生孩子,而从不争风吃醋,这得多阴沉的心机和铁腕手段才能做到这一点。反正宫斗剧里的“臣妾”做不到………。假如胡总编做到这一点,那么以他的才干才混一个司局级,那是太可惜了他的才干。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同一单位的两位“爱妃”调理得如此顺滑,说他有“宰执之才”是不过分的。
其五,是胡总编的杀手锏。他在回应的第七段写道:“事情涉及到的不仅是老胡个人的名誉……还涉及环球时报的声誉。”第八段里写道:“我们会请求人民日报做出正式结论。”把个人荣辱和组织紧紧绑在一起,不可不说处事老辣。
另外,朋友圈江湖也有其他传闻,说是段副总状告胡总编私生子事件,是米国人的“斩首行动”。这种“阴谋论”是《环球时报》的惯常手法,由此可见《环球时报》的影响之深。这都是胡总编的功劳。我想,无论胡总编这一事件是否坐实,主管领导都会考虑这一点,更为他安全着陆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