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世界。中美关系要顺利、健康的向前发展,需要双方有正确的态度,保持战略和政治定力,克服偏见和矛盾,持之以恒地共同推进。
这个态度首先指战略互信、相互包容。如果相互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忌,那其他都是空谈,再好的声明、协议和对话机制也不管用,最后不仅可能一事无成,还会对立、对抗,甚至发生冲突,损害双方的根本利益。
盖洛普和《中国日报》2012年4月联合民调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美国人中,61%的成年人和63%的意见领袖认为,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对美国是件坏事,60%的意见领袖认为中国军力发展对美国是威胁,76%的人认为缺少信任是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这样的民调虽有可能以偏概全,但却也反映出两国之间确实存在互信欠缺的问题。
两个大国特别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利益不一致或者利益冲突,关键是两国如何在分歧中和睦相处、扩大共同利益和共识,实现互惠共赢。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战略互信。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说过,我们同中国的关系需要我们这方面有越来越多的理解。美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也说,美国的每项重要经济、政治和安全目标以及全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美国官员理解了中国人的看法、视角和远见,就能更有效地处理相关重大关切问题。
两国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扩大民间来往,使新型大国关系民意基础更加坚实。“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意决定两国关系走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能否得到两国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成败的关键。要积极鼓励和扩大两国民众在家庭、社区、学校、民间团体等基层层面的往来,以增进、深化了解和友好。文化交流和交融有助于实现相互包容与融合,消除误解和偏见。希望扩大交流能推动中美友好合作成为主流声音和社会基础。
中美共同负起责任,在国际地区热点及全球性问题上紧密合作,使新型大国关系惠及世界各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今后一段时间将主要反映在全球治理体系和机制的改革上。金融危机深刻暴露了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替代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经济机构中的发言权逐步扩大,都充分说明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美在维护国际和地区局势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利益汇合,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理应携手努力。亚太地区是中美两国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一个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一个是美国的战略攸关之地,两国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合作共处,对地区形势和中美关系发展都至关重要。
基辛格在其新作《论中国》中提出“共同演变”(co-evolution)的概念,明确表示中美不应是“零和关系”,强调两国要依靠紧密的(共生)联系,尽可能扩大合作,减少对立,在相互适应、促进合作中追求本国国内必需目标,实现共同演变、共同发展。